荀子

人知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与孔子性和礼思

发布时间:2022/9/5 12:42:12   点击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荀子在《劝学》中的开篇之句。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源于此。荀子生存的时代,正值地主阶级取得全国统一政权以取代封建割据称雄的条件已基本具备,社会制度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荀子批判地继承了自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并在吸收道、墨、名、法诸家长处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百家思想作了首次综合。这对其后各派学说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正是荀子自身思想过程的真实写照。

就思想体系而言,荀子是继孔子之后,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帅。但他绝不属于那种抱残守缺的继承者,而是以儒为基,在批各派之短、集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一个规模宏大的学说体系。《非十二子》是荀子批判诸子的名篇,篇中荀子以“隆礼”为标准,对当时颇有影响的代表六派学说的十二子—进行批判。他指责他们是“假今之世,饰邪说,义奸言,以泉乱天下”。

他指责它嚣、魏牟脱略礼仪,“不足以合文通治”;批判陈仲不明贵贱,“不足以合大众,明大分”;非难墨翟“兼爱”、“非攻”,“不足以容辩异,县君臣”;反对填到、田骄“尚法而无法”,“不可以经国定分”;批判惠施、邓析“不法先王”,“不可以为治纲纪”;指责孟子孔子学说,宣扬“性善”;斥责子张、子更、子游为贱儒;批判老子“贵贱不分”,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的这些批判,既尖锐又中肯。而对诸子学说中的精华亦有充分的肯定,使之批判性的总结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天人关系是先秦思想家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荀子思想中最为闪光之处。对此,他明确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把“天,’(自然)与人(社会)分开,否认“天命”的存在。他蜕:“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莱亡.”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存在的客观规律,不以社会上的政治好坏为转移。这种观点是对殷周以来传统的君权神授思想的彻底否定。在强调天人之分的同时,荀子进一步提出“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这一光辉的唯物主义命题。

对此,他的分析是:期待天的恩赐,不如通过蓄养万物来制裁它。颂扬天,不如掌握天命而用之。看四时变化而待其成,不如根据四时变化来运用它。听任万物自然繁殖,不如发挥人的能力促使它发展。幻想占有万物,不如动手治理万物。寄希望万物自我发生,不如改造它为我所用。

最后,其结论是,“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的这种既承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又反对人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消极被动,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对后世唯物主义发展影响很深。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当然也就成就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只不过荀子也是一个怪才。性和礼是儒家孔孟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从唯物主义角度人手,对此做出了较前人更为深刻的解释。他以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为出发点,认为“人知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天生为恶,其善,即“伪”乃后天所为。在他看来,性是天生、属不可学、不可事的自然本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7539.html
------分隔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