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放下不是佛法全部,越精进的人,越有资

发布时间:2025/5/12 11:42:42   点击数:
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精进苦学,推崇至极。譬如耳熟能详的荀子《劝学篇》,《学记》中也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之说。其实,佛学也非常重视精进,所谓“万缘放下”,并不能代表佛法的全部。常有人认为,学佛就是看破、放下,因为万法皆空嘛,不需要精进求学。甚至还有这样一首诗,“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侍漏五更寒,日出三竿僧未起,看来名利不如闲。”褒扬朝廷的文官武将们,为国效力,夙兴夜寐;而僧人日上三竿了,还未起床,因为僧人“闲”,无事可做。这可真是冤枉佛弟子,完全是不了解佛门的片面之词。家离寺院近一些的人应该都知道,往往凌晨四五点钟,寺院就打板、敲钟,洒扫庭院等等功课就要开始了。念经所敲打的木鱼,也是为了警策佛弟子,要像鱼儿那样,日夜用功苦学,因为鱼儿从不闭眼。小编觉得,之所以传统文化中,误以为学佛就是放下,万法皆空就是什么都不做。主要是因为传统文化譬如儒家,讲求入世,而佛门则讲求随缘,即使被误解,也有忍辱波罗蜜,佛弟子往往不做争辩。举例来说,几乎每个人都能讲几段儒家的劝人精进苦学的典故,比如《孔子家书》中记载,孔子的门徒子路,过去不爱学习,认为人有天分就足够了,孔子为了教育弟子,便问子路:“你有什么特长爱好吗?”子路回答:“我爱好剑术。”孔子对他说:“以你现在的才能,倘若再有学问,还有谁能赶得上你呢?”子路不以为然道:“南山有竹子,天生就是笔直的,拿来做弓箭,可以轻易的射穿皮甲。由此看来,学习有何用呢?”孔子借机教育他说:“假如把竹子削尖,装上羽毛做箭尾,它不就可以射得更远,穿透更深吗?”子路恍然大悟,跪谢孔子。像这样的故事,在传统文化中可谓俯拾皆是。其实,如果有心翻阅佛经,经典中佛陀劝弟子精进苦修的公案,也是数不胜数的,佛陀对不知精进的弟子,言辞甚至更加严厉。《华严经》中有言:“人之无闻,老如特牛。但长肌肥,无有智慧。不知三世事,亦寡法财宝。饱腹恣欲心,人形畜无别。”佛陀把不思精进,只知道吃喝玩乐,纵情俗世五欲的弟子,比作公牛,身上只长了肌肉,而不增长智慧,是非常愚痴的行为。反思自己,平时常以各种理由推脱,厌倦学习,不亲近佛法,结果诸多烦恼障碍蜂拥而至。佛门之中讲闻思修,解脱烦恼的智慧,不会凭空而来,而是在闻思修的精进苦学中得来。小编甚至觉得,唯有精进的人,才有资格谈放下;越是精进的人,越有资格放下。为何这样讲呢?佛说“诸事无常,精进不怠。”意思是说,娑婆世界众生,时刻面对着变化,人生八苦从未间断,唯有无常,才是恒常。那该如何才能面对这变化莫测的世间呢?也唯有精进不怠,发出离心,勇猛精进,刻苦求学,在不断熏习佛法的过程中,认识到苦、空、无常、无我的真谛,才能真正看破、放下。倘若不思精进,空谈放下,就如同《了凡四训》中所讲“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世间不乏聪明人,甚至可以说聪明人太多了,为什么如此多的聪明人,真正称得上圣贤的,却只有屈指可数的那几位呢?袁了凡先生说是因为“因循”,大部分都身陷苟且之中,意志懈怠散漫,被无常的人生所左右。只有那些精进不懈的人,才能时刻观照内心,修证自身,乃至超凡脱俗。所以说,只有精进的人,才有资格谈放下。精进是不是就等于“头悬梁,锥刺股”呢?佛门当中对这个问题,也有透彻的认识,那就是精进不等于苦修。佛经中记载,佛陀住世时,有位阿那律尊者,佛陀为弟子讲经时,他困意袭来,在座位上打盹。佛陀呵斥他说:“阿那律啊,你就像河蚌一样,一直昏沉下去吧!”结果阿那律尊者痛定思痛,发誓不再休息,日夜精进,最后用眼过度,眼睛看不清楚了。从公案中也可以看出,佛门中的精进,也是建立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要依自己根基,按部就班地修学,不能妄图一步登天。总而言之,佛法博大精深,远非一个“放下”可以涵盖,佛门之中也讲求精进苦学,而精进却不等同于苦修。更多佛经解读、佛门典故,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9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