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王子今秦汉社会正统政治意识

发布时间:2021/2/21 14:15:47   点击数:

“天下”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背景下成为政治学热议的主题。作为政治空间概念、政治地理概念,各种学派均就此发表辩议。虽政治倾向不同,“天下”“定与一”成为政治追求的共同倾向。然而,儒家学派“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理念在政治实现中未能真正付诸实施。按照秦人政治宣传,秦通过“武德”的“奋扬”实现统一。秦汉时期“天下一统”“天下一致”“天下一家”政治意识得到非常广泛的宣传。在汉武帝支持下,承董仲舒倡导使得有所修正的儒学学说成为意识形态主导的条件下,“一天下”与“天下一”的政治理念得到普遍认同。战国晚期得以正式发表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认识,体现了新的以“天下”为视域,以“天下”为基点,以“天下”为对象新的政治理念。这一观念在汉代形成了新的影响。“不阿一人”,“不私一姓”的主张,可以看作涉及“天下”政治格局的值得肯定的思想觉醒。

一、上古“天下”观与“大一统”追求

先秦时期思想创造收获中,已经多见“天下”语汇的使用。《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执大象,天下往。”又言“天下之至柔”,“天下之至坚”。1《庄子》中,《胠箧》言“天下之德”“天下之利器”“天下之圣法”,《寓言》言“天下之定”,又专有《天下》篇,说到“天下之心”,“天下之好”,“天下之安宁”,“天下之大圣”。2《荀子》中,《非相》言“天下之杰”、“天下之君”、“天下法则”,“天下之大事”,《非十二子》言“天下之心”,《仲尼》言“天下之大节”、“天下之大知”、“天下之大决”,以及“天下之行术”、“天下之通义”,《儒效》言“天下之断”、“天下之和”等等。3又《文子·道德》:“帝者天下之適也,王者天下之往也,天下不適不往,不可谓帝王”。4《易·系辞上》:“圣人”“能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冒天下之道”,“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5这些论说均言及“天下”,都涉及政治生活。先秦思想家对于以“天下”为视野的政治思索、政治说明与政治设计,已经表现出相当热烈的积极性。

“天下”的说法,可能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即所谓“奄有四海,为天下君”。6又《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7可见“天下”的观念,一开始就是和追求与认同统一的观念相联系的。“天下”意识普及同时,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以“一”的理想对应“天下”概念,以实现“天下”“定”、“同”、“归”于“一”的主张。如《庄子·天道》:“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进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又说“一心定而王天下”。《庄子·逍遥游》则说:“德合一君”,“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8《墨子·尚同中》:“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墨子·非攻下》:“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9“天下”的行政控制与行政管理也成为议政者共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284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