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心理知识普及培养君子人格,提升心理健康
又到“晨风护苗”后疫情时期未成年人心理关护服务项目的心理知识小课堂。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你是否知道它与心理健康也有关系?
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君子人格与积极心理状态的关系一直是重要的学术课题,孔子曾提出“君子不忧不惧”、孟子曾提出“君子有三乐”,这些命题受到后世学者的广泛探讨。
年,梁启超在清华学堂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题目叫《君子》,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学子们养成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人格境界,为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慕,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中国的脊梁,挺立着中国人的精气神。君子人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人格养成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何为君子人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人格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修德获取的人格,君子境界也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境界。君子具忠孝仁义美德就完全合格了,这就是“内圣”。但如果要做到“外王”,那就还需要具备下面将要讨论的美德:隐忍、知耻和无私。
隐忍
隐忍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还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喜好争斗必定受到损伤,一味逞勇一定会导致灭亡,百行的根本是忍让为先。《尚书●君陈》中记载“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必须有忍耐之心,才能办成事情;有宽容之心,道德才能高尚。中国民间对“忍”的理解更是别有趣味。民谚说“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得忍且忍,得戒且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
知耻
对于知耻,首先,知耻必先知善。中国古人很重视独立人格的培养,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都有行仁德的能力。倘若一个人没有追求高尚品德的独立人格,他就只会考虑个人的生存利益,而不懂善,也不可能以不善为耻。所以一个人要真能知耻,就必须在知善的基础上来实现。面对生活的甘苦、个人的荣辱、生命的安危、事业的成败而心地坦然。其次,知耻必先自知。知耻是说一切道德行为要具有自觉的动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因而它离不开对自我的评价与了解,知道自己的追求与理想,知道本身的弱点与强项,知道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与责任,这样,他才知道“耻”的具体内容,也才能知道“知耻而后勇”的“勇”用于何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贵在自知"等等,儒家一直很强调自省能力的培养与运用。
无私
道家和佛家都说:"无我"可长久,"无私"可成其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不仅公允,对万物一视同仁,而且不为自身而存在,能生养万物,且能藏污纳垢。天地能如此,只因"无我"。一旦心中有了"我"就会为得到自己的利益和满足各种欲望而争名夺利,虚荣、傲慢、自私、自卑等等也就随之而来了。
为什么君子人格能显著正向预测健康心理
孔子提出“君子不忧不惧”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论断,学者汤一介也曾指出,儒家特别重视个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可以看到,作为儒学理想人格,君子被学者普遍认为具有更少负性情感、更多心理和谐与积极状态。
为什么君子具有更积极的心理状态?程子采用“克己”和“诚”来解释君子人格与积极心理状态关系的内在原因,朱熹将这一解释编入《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张,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儒家式应对方式的挫折内在乐观性和人的责任性维度可以预测更少的焦虑抑郁、更多的生活满意。并且研究还发现,君子人格与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满意度、自我效能感存在正向关联。而在这些联系中,自我控制可能是其中的内在机制。
自我控制--克己
《荀子》曾指出“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认为君子更少为外物所支配,实际上就是在强调“克己”的重要性,不至于为外物操控,而是让外物为我服务,何晏认为“克己”是约身、规约自己,是胜去嗜欲。朱熹认为“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
这与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self-control)”有相通之处,其定义是控制冲动以抵制诱惑、保护有价值目标的能力。
总结--conclusion
在解释君子与积极心理状态关系(“君子有三乐”)的内在机制时,程子指出了“克己”在其中的作用,“人能克己,则仰不愧,俯不怍”,这提示我们自我控制可能是君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因素。嵇康也曾提出“君子识智以无恒伤生,欲以逐物害性”。君子人格水平更高的个体,更易控制自我、抵制诱惑、保护有价值的目标,因此具有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如何培养君子人格
孔子曾经这样简洁地表述他对培养君子人格的认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当前,我们可以对这四个方面进行现代诠释和转化。
No.1志于道
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崇高位置。所谓道,可以理解为追求的理想、内心的信念。志于道,就是要树立高远的志向。惟有如此,才能使生命拥有意义。纵观历史,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胸怀大志、心中有坚定信念之人。有些人尽管头脑聪明、颇具才华,却因丧失志向、迷失方向,致使一生碌碌无为。现在,一些人躲避崇高、抛弃理想,令人担忧。培养君子人格,应特别重视理想信念教育,使人做到志存高远。
No.2据于德
据,有依据、凭借的意思。据于德,就是以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揆诸历史,确乎如此。那么,德是什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和道是密不可分的,所谓“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在人具备了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之后,必须加强道德教化,使人知道并实践伦理规范、道德义务。如今,很多人在物质主义的诱惑下忽视了道德修养。培养君子人格,必须要用道德滋润自己的心灵。
No.3依于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内涵十分丰富。《中庸》说:“仁者,人也。”仁可以视为人的本质所在。大体言之,仁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自省,二是爱人。因此,依于仁,就是指人应该以自爱之心反省自己、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儒家认为人的一大优点就是能自我反省。所谓自我反省,就是将心向内关照,反思自身的不足,这是自爱的表现。学会自我反省,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进步的基石。同时,儒家认为人天然地生活于社会关系之中。作为人,就应该做到爱人。爱人的起点在于孝亲,然后以同心圆的形式外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实现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乃至天人和谐。
No.4游于艺
艺在孔子时代专指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时移世易,今天我们当然不必也无须固执于六艺,而可以泛指各种艺术、技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孔子用了一个“游”字,它意味着游于艺是以轻松活泼的姿态完成的。
今天的人们往往重视实用技术的训练,漠视艺术的修为、情操的陶冶。培养君子人格,绝非单纯的道德说教所能奏效,必须将道、德、仁、艺等完美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内心坚强而柔美的现代君子。
写在最后
如此说来,当今社会需不需要君子人格呢?答案是肯定的。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自古以来,这句话一直被世人称之为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这种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在当代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稿:晶雯
图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