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儒家的孝,孝亲法家的孝,孝国以孝治国

发布时间:2024/1/10 19:54:20   点击数:
湖北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3772.html

一,谥号中的孝

古代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朝廷会根据他的身平事迹、功过对错进行总结性的评价,这个评价被称为谥号。比如支持商鞅变法的嬴渠梁,史书称他为秦孝公,其中“秦”是他所在的国家,“孝”是他的谥号,“公”是他的爵位。除了嬴渠梁的谥号为孝外,其他国君也有谥号为孝的,比如西周第八位君主姬辟方,他驾崩后谥号为周孝王。

秦孝公嬴渠梁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关于“孝”谥的解释是: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可见孝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孝顺父母和长辈。

根据宗法制度,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仅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称为“五宗”。五宗安之的含义就是能让整个大家族发展壮大,引申的含义是对国家有再造之恩。秉德不回,顺德不违,指的是这个人的道德水准跟天道人伦相接近。协时肇享中的“协时”理解为顺应时势,“肇享”理解为开创首功,整句理解为:顺应时势成就首创大功。

百善孝先为

嬴渠梁的谥号为孝,这是一个上谥美谥,充分肯定了他对秦国强盛不可代替的作用。嬴渠梁的功绩在于首创,他一改秦国行之四百余年的王道,采用法家的霸道治国,最终将濒临绝境的秦国救活并强大起来。“五宗安之、顺于德而不违、协时肇享”这些评价皆适用于嬴渠梁,故谥号为秦孝公。嬴渠梁秦孝公的谥号跟“慈惠爱亲”没有关系,他虽然是一个孝子,但是跟后世的孝子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秦孝文王嬴柱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正式即位三天就薨了,他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然而谥号中却有一个孝字。嬴柱这个“孝”谥跟现在孝的含义基本相同,毕竟嬴柱侍父恭顺,虽没有给秦昭襄王帮上什么忙,但也没有闯什么祸。嬴柱即位后颁布了一道王书,其言曰: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弛苑囿。因此嬴柱谥号中的孝含义为慈惠爱亲,他的政绩就是“褒厚亲戚”,解决了王族内部的矛盾!

秦孝文王

二、儒家的孝

儒家的孝跟现在的孝相差不大,但是境界要比现在的孝高,要求也要严厉得多。孝的最终目的就是繁衍后代,这个观念早在西周的时候就为世人所公认。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高山为谷,深谷为陵,旧有的统治秩序在不断崩塌。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须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

孔子的孝道有以下特点:其一、孝的基础是尊敬父母,进而尊敬所有长者;其二、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孝道需要以礼的形式表达出来;其三、把孝与悌结合起来,孝是尊敬长辈,悌是团结友好同辈;其四、提出几谏的原则,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其五、孝的本质是仁,也就是孝道是一个人“仁”的体现。

先师至圣孔子

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曾了将孔子的孝宽泛化、政治化,让孝道成为一门治国学问,当时称为儒家孝治派。同时曾子将忠君视为孝的一部分,《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讲到: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孝道成为一种普适原则。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民之本教曰孝。夫仁者,仁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忠者,忠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

在传统的儒家中,仁义忠信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而曾子将这些内容都和孝联系在一起,认为讲求仁爱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体现仁爱。讲求仁义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掌握适宜的程度。讲求忠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讲求信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实。讲求礼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对礼有真正的体会。讲求强大的人,只有通过孝道才能真正表现出坚强。

孝道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他十分推崇仁道,认为:人性是天赋的,孝的善德当然也是天赋的,人人都是生而具备的。在儒家亲亲的原则下,孟子将孝悌作为五伦的核心,孝成了人生最高的道德标准。孝治是孟子为君主设计的一种理想境界,他不厌其烦的向魏惠王反复宣扬孝治: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的以孝治天下后来被汉朝接受,以孟子的孝为主体,掺入法家的孝,以此合成了后世的《孝经》。

荀子并不以孝道而著名,由于他坚持性恶论的人性说,其思想以隆礼为核心,因此,他把孝道仅仅看做表现家庭伦理的一般道德。但其论孝言论中的“君重于父”的观点却影响深远。

三、法家的孝

法家坚持人性本恶,因此对孝道的要求跟儒家不一样。儒家的孝以孝顺父母、长辈为主,生前恭顺,死后守陵。法家的孝有三层:初级是守法,不给父母添麻烦;中级是守法耕战,让父母生前无衣食之忧;高级是为国建功,以荣耀父母。法家的孝从守法角度出发,最终的要求是让人当一个守法为国的好公民。为父母尽孝是小孝,为国家尽忠是大孝,当国家需要时,个人服从国家。

秦人出征

儒家行孝道,注重道德的约束和刑法的管控,道德以礼的形式体现,刑法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儒家孝道在《弟子规》中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弟子规.入则孝》中写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另外儒家还注重父母离世后的葬礼,通常父母去世后要守陵,守陵的时间一般为三年!名将吴起就是因为母亲去世后不归葬,被老师曾申逐出师门的,且历代对吴起的品德评价都不高。

儒家对于不孝之人有十分严厉的惩罚,《孝经·五刑》中明确规定: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对于不孝之人,父母一旦告官,那么官府一定会严惩此人。如果帝王不孝,败坏祖宗基业,那么死后不得入宗庙。古代的十恶不赦之罪就有“不孝罪”,得了不孝罪,即便遇到大赦天下,也不会赦免的。

法家则从人性角度出法,认为孝道要给父母实实在在的好处,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礼和空泛的道德。韩非子只直接说道:父之所以欲有贤子者,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说白了当孝子贤孙要切切实实的给长辈物质和精神上的好处,否则不能称为孝子贤孙。因此法家鼓励百姓行孝道的方式为:或耕种于地,或征伐于阵,以此获得国家爵禄奉养二亲。

大将蒙毅将军

《商君书.君臣》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

儒家罗列了许多不孝的情况,《弟子规.入则孝》里的要求,有一条做不到,均可称为不孝。古人总结了三条大不孝:其一、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其二、家穷亲老,不为禄仕;其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在法家看来,不遵纪守法即为不孝,而一旦不守法必有国家官吏来制裁不孝之人,因此法家提倡的孝道有强力保证,且事无巨细,皆有法式,让人不得不孝。

四、儒法二孝的结合

儒家之孝注重对父母亲人的孝,且流于形式和表面;儒家虽然也提倡大孝于国家,但是实际效果不佳。孝顺父母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以孝为名而不从事生产,那么孝将成为无根之木,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甚至会产生人伦悲剧。我富有,故我慷慨;要让穷人慷慨,不亦强人所难乎?

汉代大孝子郭巨有“埋儿奉母”的孝谈,以现代的眼光来看,郭巨不但不是大孝子,还是一个禽兽;即便以古代的眼光来看,“埋儿奉母”也是大违人伦的。郭巨家中十分贫困,为了奉养母亲,他打算将儿子活埋,理由是母亲只有一个,儿子将来还会再有。郭巨夫妇在挖坑埋儿子时,意外得到了罐黄金,上书: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从此郭巨的孝子之名传扬天下。

郭巨埋儿奉母

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如果父母去世,家家都要啥事不做,在墓前守陵三年,那么家将不家,国将不国。儒家认为孝顺父母大于为国死难,因此很多人以孝顺父母为名,不服兵役,在阵前当了逃兵。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么国家必亡,而一旦外敌攻入,父母俱亡。

《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儒家推行孝道,更多的是道德约束,毕竟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人人都是好人,只要懂道理,都会行孝。因此儒家的孝道更多的只会流于形式,世上不孝之人多,大家也只能批评他不孝,说他两句罢了。法家以法律推行孝道,不守法者,皆为不孝,不孝者必受刑罚惩治。一旦有强力机构推行孝道,那么孝道就有了制度保证。

《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

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中明文规定: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秦始皇规定的是夫妻之法,要求夫妻相互忠诚:有子女的妇女不得再嫁,已婚的男女要相互忠诚;男子搞婚外情,妻子杀了丈夫无罪;女子已婚而离家出走,子女不得承认这个母亲。秦始皇规定的这些人伦准则,有强大的秦法作为后盾,推行起来既快捷又稳定。

家和万事兴

法家推行孝道有效率,但是名声不好听,毕竟把人都当成恶人来防备,会让人们心中不舒服,脸上也无光。儒家推行孝道,如微风拂面,善良的人谨行孝道,恶劣的人依然行不孝之道。秦亡之后,汉朝采用道家的无为之术治国,渐渐将儒法两家的孝道合二为一,以儒家的孝为表,以法家的孝为里。

成书于秦汉时代的《孝经》明显有儒法两家融合的特征。《孝经》既要求人们孝顺父母长辈,又要求人们忠于国家,为国尽忠被称为大孝。《孝经》推行孝道,既有道德的引导作用,又有法律的强制作用,不孝之罪已成了十恶不赦之罪。

忠孝两全的岳飞

《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将孝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庶民之孝。

天子之孝: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之孝: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卿大夫之孝: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

士人之孝: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庶民之孝: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弟子规

现在保证孝道的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该部法律分总则、家庭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附则9章85条。此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不常看望老属于人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年7月1日起施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xw/1686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