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子

发布时间:2020/9/14 16:30:32   点击数:

荀子教育思想一览

人物简介

荀况又名孙卿,世称荀子,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荀子生在封建社会即将迈入大一统的时代,诸侯争霸割割据称雄的时代即将结束。

而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在乱世中治学,不仅三为“稷下祭酒”,而且由于他及其弟子的口授传经使得儒家经典得以保存,为中国古代经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此外作为一名人师,荀子还培育出了韩非、李斯等学生,也正因如此,荀子始终不为正统儒家所认可,一直未能进入孔庙。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荀子的教育思想。

人性论—性恶论

荀子的教育思想是以其“人性本恶”的性恶论为基础的,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内省说”针锋相对的“外铄论”。而关于性恶论荀子是这样描述的。

性伪之分

荀子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

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性”,而人性是恶的,因为人性中不存在理智和道德,如果听任本能的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

后天习得叫“伪”,泛指一切通过努力而使人所发生的变化。

二一

性伪之合

“性”与“伪”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对立的,但是也是相互联系与统一的。“性”与“伪”就是素材与加工的关系,而只有通过教育将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人性的改造。

三一

化性起伪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此——化性起伪。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化恶为善,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甚至是像禹那样的人物即“涂之人可以为禹”。

教育目的

以大儒为教育目的

荀子将当时的儒者分为了三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最理想的人才就是培养“大儒”。他们知识广博而且能够“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荀子的教育目的首先体现了“贤贤”的选才标准,主张靠人的才德争得社会地位,其次要求人才精于道而不是精于物,道是指礼义。

教育内容

以儒家传统教材为教育内容,最主要的部分是“五经”《诗》《书》《礼》《乐》《春秋》,其中又以《礼》为重点。

教育方法

闻见知行

闻见

是学习的起点,基础知识的来源。源于感官对外物的接触,但感官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规律;其次,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感官会产生错觉。所以在“闻见”的基础上必须要向“尽其理”的阶段发展。

“尽其理”就是“知”即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地应对事物的变化。同时他还提出了正确的思维方法:

1

兼陈万物而中选衡

即对事物做广泛全面的分析、比较、综合不偏执于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

2

虚一而静

“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三一

荀子认为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阶段,也是学习的最高阶段。而其所谓行是指人的社会实践。

总的来说荀子的学习过程是以“行”为最终归宿的,并对学习过程做了明确的划分是其贡献所在。

论教师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为提倡尊师重教,其观点与孔孟颇为不同。

1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并且将教师与国家兴亡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荀子将教师提高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即“天地君亲师"。

2

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荀子在强调尊师的同时还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3

教师要求

既然教师如此重要,地位如此之高,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得了的。荀子对于为师也提出了要求:

尊严而惮;

耆艾而信;

诵说不凌不乱;

知微而著。

以上是荀子教育思想框架,接下来会出一期荀子、孟子教育思想比较的推送,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1703.html

------分隔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