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从桐城中学石柱刻ldquo杂花生树群
桐城中学校园内进大门东侧,有一尊石柱坊表,是桐中校园著名景观之一。石柱四方,竖行阴刻两组铭文,其东西两方刻魏体,字体端庄,笔力遒劲,盘郁苍古,为桐城中学创办人之一方守敦先生所书。其中,石柱东侧的铭文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01
方守敦先生缘何要书这八个字?年孙闻园再度出任桐城中学校长时,为改善教学条件,美化教学环境,筹划在学校南侧建公园。桐城公园于年春动工建设,年建成开放。公园内因溪穿池,堆石作东西半球模型,名曰“五洲地图”。园内还建有爱景亭、后乐亭、梁碑亭、听溪阁、茅亭,矗立的石柱上刻有方守敦年(乙丑年)所书六朝文人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八个字是出自梁朝丘迟写给北魏将军的《与陈伯之书》。陈伯之原为南北朝时齐的大臣,后来降梁,得到重用,任命其为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并封为丰城县公。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年),陈伯之听信部下邓缮等人的挑唆,起兵反梁,战败后投奔北魏,为平南将军。天监四年(公元年)冬天,梁武帝命其弟临川王萧宏统率大军伐魏,陈伯之领兵相抗。时丘迟为萧宏随军记室,萧宏让他以私人名义,写了这封劝陈伯之回归故国的信。这封骈体书信不但写得文词优美,辞采甚丽,而且情真意切,析理详明,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丘迟在篇首对故人功绩一往情深的追怀和赞赏,极力渲染一位勇冠三军的将领形象,接着用漫画笔触活画出一个败军之将、负国之臣的狼狈相。用陈伯之尊卑荣辱的巨大反差,晓以是非曲直,责以民族大义,示以去就利害,申明了梁朝不咎既往、宽大为怀的政策,向对方动之以故国之思、乡关之情,最后奉劝他只有归梁才是最好的出路。文中理智的分析与深情的感召相互交错,层层递进,文情并茂,酣畅淋漓,又委婉曲折,娓娓动听,具有摇曳心灵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丘迟的诚恳态度,凛凛正义,拳拳真情,娓娓言辞,使陈伯之幡然悔悟,“于寿阳拥兵八千归降”,留下一文得千军的千古佳话。
这封信尤以第四段最为精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望早励良规,自求多福。”“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八个字,以简洁的笔触,把江南三月春景图描写得旖旎明媚,勾起陈伯之的乡关之思、家园之情。这八个字,连同前面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成为写景的千古名句,古往今来赢得无数人击节赞赏。誉为“康熙年间十大才子”之一的宋荦,有诗:三月江南正好春,水如碧玉草如茵。杂花生树莺飞乱,一段风光恼杀人。
方守敦先生借此佳句,一方面是状写桐中校园生动秀美、诗情画意的景象,另一方面是方先生对桐城中学永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局面的美好祝愿,也足见方先生期望殷切,寓意高远。
02
吴汝纶与《代陈伯之答丘迟书》一篇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但有当世的价值,即在作品发表之时,拥有感人的力量;而且在后世也能产生绵延的影响,可以成为与后世文学对话的对象。丘迟致函陈伯之后,陈伯之“乃于寿阳拥众八千归”,但是并没有回信。有趣的是,一千多年后,在清人文集中发现竟有三篇以陈伯之口吻写给丘迟的回,都写得文采斐然,其中的一篇便是桐城中学创始人吴汝纶先生所作。
吴汝纶先生吴汝纶这篇拟代文,开门见山表明陈伯之打算归降的心志,一方面在北魏四年期间“神魂飞越”,一直思念故国;另一方面梁朝也是“令德敦诱备至”,使其深受感化。接着陈伯之又陈述了自己当初叛逃的原因,自己本希望投靠梁朝,但“娥眉遇嫉,明珠遭嗔”,自己受到小人的谗忌,无由报国;同时,自己在形势危急的状况下,受到手下蛊惑才出此下策。
下文说自己“主恩莫酬,壮志未就”,希望自己还能够为梁朝所用,用了许多典故和骈句来铺陈。“夫射钩斩袪,明主尚不以为疑”,射钩斩袪为常用典故,春秋时管仲曾射中齐公子小白带钩(古人束腰革带上的金属钩),小白继位(即齐桓公)后仍予重用。晋文公重耳也曾在危难中被寺人(阉人)披斩及袖口,即位后也不予追究。
接着,又用两个典故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同时表达对梁朝的忠贞:“昔乐毅逃燕,不失见几之智;信陵居赵,宁为改节之行。”乐毅原来深受燕昭王重用,被任命为亚卿。燕国军队在乐毅率领下,几乎攻占了整个齐国,但新即位的燕惠王听信齐国的反间计,派骑劫取代了乐毅。乐毅担心回燕国被杀,逃到了赵国。齐国后来果然把骑劫的军队打得大败,燕惠王很后悔,并向乐毅道歉。为此,乐毅慨然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于是燕惠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而乐毅往来于赵国、燕国之间,与燕国重新交好,燕、赵两国都任用他为客卿。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杀死了魏国大将晋鄙,得罪了魏王,所以一直住在赵国。后来魏国受到秦国威胁,信陵君又重回魏国救难。吴汝纶用这两个典故,既说明陈伯之逃北魏是形势所迫之举,又表明自己对故国仍有感情。
另外两篇,一是曾纪泽所写的《拟陈伯之答丘迟书》。曾纪泽(-),湖南湘乡人,晚清名臣、桐城派中兴者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同时多才多艺,擅撰文章,《曾惠敏公文集》卷一收录有《拟陈伯之答丘迟书》。另一篇是晚清骈体文大家屠寄(—)所作的《代陈伯之答丘迟书》。丘迟的原信仅有六百多字,晚清的三篇拟代文都在千字以上,容量较大,文采也不输于南朝人。
古人的以文为戏是一种高雅的文学游戏,其实也是一种文学对话。这三篇拟代文均模拟陈伯之的口吻发声,着重于揣摩陈伯之的心理,从其叛逃的原因,到归降的心理,都有精细的刻划与分析,通过文学想象,完成了一次超越时间的对话,是清人与一千多年前南朝人的对话。
03
方守敦与鲁谼方氏方守敦(-),字常季,号槃君。民国时期教育家、诗人、书法家。5岁时随其父至河北枣强知县任所,侍侧聆教。壮年追随吴汝纶致力维新,年随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第一次归国后,力助吴汝纶创办了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学校——桐城中学堂。次年又至日本考察明治博览会,再次回国后,出任桐城中学堂副总监,积极从事教育改革。年后,又与李光炯、邓绳侯等创办芜湖安徽公学。辛亥革命后,专力于书法诗学,热心乡邦文教,奖掖后进。协助李光炯创办宏实小学,并与姚孟振等重印《桐城续修县志》,为一方人望。晚年痛愤日寇侵略,支持子弟参加抗战。长于诗文,有《凌寒吟稿》、《凌寒文稿》行世。方守敦去世时,客居在重庆的同乡在江津罗汉寺为其举行追悼会,陈独秀书挽联:“先生已死无乡长,小子偷生亦病夫。”
桐城自明代中期以后,走出了许多名扬天下的学术大师、文坛巨匠和显宦名臣,其人才之盛,几为天下冠,其中尤以方氏家族为兴盛。梁实秋曾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黄苗子在赠方鸿寿词中也有“话到桐城必数方”之句。桐城方氏有桂林方、鲁谼方、虎形方、会宫方、黄华许方、璩方,其中,桂林、鲁谼两支名气最大。方守敦先生,就是属于鲁谼方氏。与桂林方氏相比,鲁谼方氏兴起较迟,但是从第九世后弃猎读书者甚多,文脉大开,渐成影响海内外的文化世家。除方守敦外,其代表人物还有:
方东树(-),字植之,别号副墨子,晚号仪卫。师事姚鼐,深得真传,人称“姚门四杰”之一,是鲁谼方氏中第一个享有全国声誉的人物,著有《昭昧詹言》、《仪卫轩文集》、《书林扬觯》、《汉学商兑》、《大意尊闻》、《向果微言》。鸦片战争时期,方东树客居广东,著《匡民正俗对》,陈禁烟之道;著《病榻罪言》,论御敌之策,坚决主张抗英。
方宗诚(-),守敦之父。宗诚少而好学,师事族兄方东树,治经学兼治古文,同治间入曾国藩幕。曾国藩移督直隶,荐宗诚为枣强县令,政声颇著,后加五品卿衔。方宗诚在枣强治县十年,办乡塾,兴书院,编志书,兴义仓,储荒粮,报灾情,减浮征,政绩卓然,百姓甚是拥戴,把他与深州知州同比,“深州游牧枣强方令”,足见其政声颇高。著有《柏堂集》九十二卷。
方守彝(-),守敦兄,宗诚次子,字伦叔,号贲初,又号清一老人。守彝幼时,勤于学业,常孤灯夜读,达旦不寐。后师事郑福照,学益精进,成诸生,曾任太常博士。著有诗集《网旧闻斋调刁集》二十卷,继承了桐城诗派遗绪。
方孝旭(-),名时晋,守敦长子。曾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研修文史,与周作人同学。回国后先后在长沙师范、池州师范执教。后归里任教于桐城中学,抗战时任教于省立二临中,抗战胜利后继续任教于桐城中学,建国后任省文史馆馆员。
方孝岳(-),名时乔,守敦之子。夫人马君宛,为马其昶之女。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国文预科,建国后一直任中山大学教授,毕生从事文学、经学、佛学研究,汉语音韵学造诣尤深,是我国现代著名音韵学家。其《中国文学批评》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通史之作。
方令孺(-),守敦之女。族里排行第九,又称“九姑”,貌美才高。方令孺解放后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年调任浙江省文联主席。方令孺文坛地位甚高,与林徽音同为“新月派”仅有的两位女诗人,与徐志摩、沈从文、陈梦家、梁实秋、丁玲、老舍等时相往来,被巴金尊为大姐。方令孺是毛泽东到上海点名接见的少数几个学者之一,周恩来更是“方大姐”之称不去口。
方令孺方孝博(-),守敦之子,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留校任教物理系,后改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建国后在甘肃省兰州大学等校任教,著有《荀子选》《墨经中的数学和物理学》《文字学纲要》等。
方令完(-),守敦之女。早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在中小学任教。幼承家学,长于吟咏。年前后两次奉派到东德莱比锡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教授汉语言文学。在波兰工作期间,曾为我国当时驻波兰大使王炳南辅导中国文学。
方守彝之女方淑兰,其子宗白华为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方守彝还有一女方愫悌,生女方瑞(邓译生),方瑞后嫁戏剧家曹禺。
方玮德(-),守敦孙,孝旭子,徐志摩、闻一多的学生,曾在南京中央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与陈梦家并称为新月派后期“双子星座”。著有《玮德诗集》《秋夜荡歌》《丁香花诗集》以及陈梦家编《玮德诗文集》(年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方玮德卷》(周良沛编《中国新诗库》第五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年出版)。
方琦德和方珂德是双胞胎,守彝孙,孝冲子。琦德“文革”前曾任浙江省人民政府秘书长;珂德建国后任昆明师范学院副院长、党委书记。
方璞德,改名杨永直(-),守彝孙,孝冲子。抗战时由复旦大学赴延安,是延安时期博古主持的《解放日报》创刊会议七名成员之一。在年3月太原将要解放时,中央任命杨为山西日报社长。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山西日报”四个大字,交杨永直组建山西日报。建国后任《解放日报》社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社科院院长。
方和壁(方琼德),改名何均(-),守彝孙,孝冲六子。抗战期间由重庆大学赴延安,曾任朱德秘书,与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关系甚密。历任中央书记处第一办公室农村组组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综合组组长等职,“文革”后调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方珪德(舒芜)(-),守敦孙,孝岳子。本名方管,学名珪德,笔名舒芜,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历任省立江苏学院副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室副主任及编审、《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等职,著有杂文集《挂剑集》、专著《说梦录》等几十部作品,已辑入《舒芜集》。
舒芜方祚德(方言)(-),守敦孙,孝旭子,曾任新华社总社新闻部副主任,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指导教师,著有《新闻初探》等。
“前辈声名满天下,后来兴起望吾曹。”这是张英在京城桐城试馆亲撰的对联,寄予对桐城学子的深切期望。在此,我们祝福百年名校桐城中学,不负斯地,不负先贤,无愧来者,继往开来,永葆“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欣欣向荣景象!
参考文献:徐丽萍:半壁江山一纸书:一封卓越的劝降信——浅析丘迟《与陈伯之书》的劝降技巧。长安学刊,(4)陈焕廷:辞采丽逸情真意切——《与陈伯之书》赏析。兵团教育与研究,(2)何必李运瑛:理直·情真·言宜——读《与陈伯之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许兆真:巧用对比情理兼备:丘迟《与陈伯之书》。名作欣赏,(1)吴汝纶:拟陈伯之答丘迟书。《吴汝纶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6-8页卞东波:“以文为戏”与“文学扮演”——东亚汉文学中的“拟代文”。《古典文献研究》(1)方宁胜:桐城文学世家的现代转型——以鲁谼方氏为中心。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桐城县志,黄山书社,年9月李国春:桐城方氏。桐城报道,年9月6日第三版叶鑫:民国时期的桐城公园。《六尺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