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价格 >> 西汉扬雄在修身篇中扩展人性中的善性,
扬雄在《修身》篇提到人性问题时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认为人性是善恶相混的,包含善和恶两方面因素,它们相互混杂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性。而人会表现出善或恶两个不同的方面,是由于后天的发展过程导致的。气则是人性善恶生成的物质承担,承载着人性走向善恶的两端就如同马一样。对于“善恶混”的混字,李轨注解为“杂”,有杂糅的意思。
司马光也认为扬雄的人性论是“善恶兼有,犹阴与阳”的观点。关于人性论的思考,儒家最早谈到人性问题的人自然是作为儒家开创者的孔子,他对“性”的说法很简单,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正因为孔子论性并没有进行展开说明,导致后来儒家学派开始了对“性之善恶”问题的争论,也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有自然之性,但决定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有内在的道德的知、情、意,这是人固有的道德属性。这些道德属性是善的,因此人性就偏向于善。
孟子提倡性善目的在于为他的社会政治思想提供理论根据。荀子性恶论认为,性恶而是以欲望来论的,像五官所具有的基本能力无分善与恶,而五官的欲求则是恶的根源。如果任欲望无限的发展,必然导致恶的产生。如何防止恶的产生便是要“化性起伪”,主张“性伪合而天下治”。通过后天教育和社会规范的制约,使人以理性支配感性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实现天下处于治、何于善的目标。扬雄人性论的观点综合了孟荀二人的观点,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二者的调和。既然已经看到人性善恶相混,那么如何扬善抑恶就成为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
在扬雄这里,主要靠修养,“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为善为恶的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通过后天修养扩展人性中的善性,最终与圣贤的道德品格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