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老子的道并非本原

发布时间:2024/8/10 17:39:43   点击数: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
[内容提要]古往今来、古今中外,解老注老者多讹传老子之“道”为宇宙本原,老子被唯心化、神秘化了两千多年。为了还“道”的真义和老子哲学真相,本文从查阅《辞源》《辞海》入手,对《道德经》第25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为天下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作出勘正。大,读音为太,道家用语,是指天地混沌未开之元气。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即元气,即为本原。字,为古代男子20岁及冠,为表其名之义而取,从属于名。道,即为本原元气的从属性指意性之属性。从“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反者,道之动”等思想看,道的内涵当为对立统一、矛盾。据此定性定位老子哲学为古代气一元论之辩证唯物论。黑格尔辩证法师法和借助老子,形成理性思辨逻辑形态辩证法,而老子的则是直觉思辨智慧形态辩证法。两者体现中西文化巨大差异。《道德经》无意于建构范畴王国,不作纯理念逻辑推演,而是转识成智,将辩证法建构成大道智慧学。[关键词]老子/字道名大,本原,对立统一/矛盾,黑格尔,辩证法,智慧学道,是老子《道德经》中最高的核心概念,也是道家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为神圣的概念。可惜可叹,道,却被唯心化、神秘化了两千多年。古往今来,人们对“道”耳熟能详。对其注疏解读,撇开引申和转义的,几乎一边倒地指认“道”先天地生、象帝之先,无形无象而看之不见,听之不闻,却又造化万物、寓于万物之中,乃为宇宙之根本、本原。据传,极少有人能够参透颖悟,惟有苦修苦练,登上几重境界,方能有缘得道成仙,云云。时至于今,无论国学大师还是普通学者,无论是论著还是文章,视“道”为本原者比比皆是。国内如此,国外更甚。欧洲大陆自路德宗教改革、教权败于皇权后,教皇便转向东方,计划派教士到东方寻求理论和思想武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终于年(明代万历11年)从广东肇庆进入中国,经与所结识的明代大学士徐光启切磋后,开创了经拉丁文而使中、西文互译的先河,开启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历程。利玛窦和随后而来的诸多传教士,一方面将西学和先进科技引入中国,一方面又将中国的典籍(包括《道德经》)和丰富独特的物产输入欧洲大陆。《道德经》一经传入欧洲,影响广泛而深远。万分遗憾,“道”,却或被比附为耶蘇、耶和华、上帝,或被比拟为“逻格斯”。黑格尔更是将之比拟为“绝对”、“绝对理念”等等(1)。国外的谬见,当与翻译相关,更与国内对“道”的谬解相关,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相关。该是还“道”之真义,还老子哲学真相的时候了。应当说,对老子“道”作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误解,不在于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学者、大家举证《道德经》中,某些确有点神秘色彩近乎于怪异、易生歧义而误解的某些原文,而在于本最不该忽视却恰恰被严重疏忽、忽视的至关重要的一段话。笔者认为,这段话才是老子的本义、《道德经》的本旨,是必须基于这段话,方能读通读懂读准《道德经》中其它貌似神秘色彩却大智若愚的文字,从而确准老子创立了无与伦比的古代辩证唯物论。这段话出自《道德经》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段话,王弼本,河上公本完全一致,而郭店简本、马王堆帛本(甲、乙)在亇别字上虽稍有出入,却在本义上亦与王弼本、河上公本完全一致(2)。据此,我们可以较为便利地作出以下译文和解读。译文:有种混成一体的物(质),先于天地就生存着。它不依靠任何外力而卓立于寂静寥廓的无极(即宇宙)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地周行而永不攺变、永不衰竭。可以认定是天下万物的本原、本体。我不知道它叫什么,不妨硬性地(或勉强地)规定它字道名大。解读:老子十分鲜明地肯定先于天地而生存着,且为天下万物之本原者,不是上帝,不是精灵(理,理念之类),而是混成一体的物、物质。显然,老子是唯心论者吗?不,是旗帜鲜明的唯物论者。这是其一。其二,字道名大,什么意思?查阅《辞源》和《辞海》(3)便知,大,读音为太,道家用语,意指天地混沌未分的元气。混沌未分为一,又称太一、太极,简称为太。据此可以立判,元气是先天地生之物,是天下万物之根本、本原。老子是气一元论的唯物论者。且须知,其气一元论影响后世两千余年,从庄子到荀子、王夫之,直至清代谭嗣同舶来西方“以太”取代气为止。气,从近现代科学来看,只是物质世界中观层面的一亇朴素形态。因而,老子哲学为气一元论的朴素唯物论。其三,字,查阅《辞源》(4),从远古起,男子出生后,先取其名。待二十岁及冠行成人礼方取其字。如,孔子之子孔鲤,字伯鲤;又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老子本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另谥曰聃)等。字,或形声或指代或转义于名、从属于名,进而补充表达其名之(深)义。据此可知:道,并非本原,只是宇宙本原元气之名指意性从属性的属性。其四,为何字之曰“道”?试看上文说到了“未分为一”。对未分之一细加琢磨,应不难明白混沌未分的元气不是纯一、绝对同一、简单同一之物,而应理解为有差异之同一,有变数、变量之同一,包含杂多之同一之物。如此,方可称“有物混成”。而对有差异之同一,有变数、变量之同一,包含杂多之同一之物,起名为“大”(即太),反反映出元气是(太)极、是(本)原这一面,而要全面把握元气的本性、本质,名之曰“大”的确勉强和不足,需另取“字”进一步补充说明之。于是,“道”呼之而出。道,本义为路、道路,亦可指称为运行轨迹。如同寻觅蛛丝马迹便可洞察事物的端倪一样,字之曰“道”,似有从元气运行轨迹上可以直觉、洞察其本性、本质之意。其五,那么,道反映出元气有何轨迹,有何本性本质?换言之,道这一核心概念内涵是什么?我们知道,在老子之前,《周易》有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春秋前期《左传》庄公四年邓曼说过:“盈而荡,天之道也”;《左传》哀公十一年伍子胥说过:“盈必毁,天之道也”(5)。一阴一阳、盈而荡、盈必毁这些话,所表达的实质性思想涵义,不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法则、物极必反吗?。换句话说,对立统一、矛盾即为道,道即今天的对立统一、矛盾之概念。诚然,老子时代还抽象不出对立统一、(辩证)矛盾概念,但是,对立统一和矛盾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却是宇宙(无极)中客观存在的,它能为人类所感觉、所把握、所思考和认识是必然的。它为自《周易》以来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口笔相传、逐步深化,乃至于老子集其大成而深悟,完全是顺理成章的。如是,老子以非凡的哲商,揭示了宇宙本原——元气赋有对立统一、矛盾的辩证本性本质,以及元气即物质运动化生万物的根源和动力,从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揭示了物质世界对立统一根本规律和矛盾法则。老子哲学,理应是气一元论的朴素辩证唯物论,或古代辩唯物论、古典辩证唯物论。其六,道,即对立统一、矛盾,由《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以及“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祸福相依,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依循道的辩证本性,按统一分一统、合一分一合、和一分一和、肯定否定一肯定、有一无一(新生)有的节奏、节律、轨迹,而生一、生二、生三乃至万物,且曰逝曰远曰返地周行不殆)等广泛运用于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辩证法,可予以印证、足证。只是《道德经》中仅有一处提及阴、阳,老子已频繁地使用有与无这对基本概念取而代之。有与无,成为哲学形态的经典范畴。其七,老子本人虽未抽象出对立统一、矛盾概念或术语,而是字之曰道,却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资料,奠定了雄辩的辩证法思想基础。《道德经》传入欧洲后,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影响巨大。黑格尔哲学的灵感、哲学形成、哲学大厦按正一反一合、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三段论的构建,无不受到老子道的精神——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予以借鉴和利用(6)。积极的评价是——从一方面看,黑格尔在继承和吸收古希腊以来哲学成就基础上,以范畴王国的形式将老子的辩证法现代化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许多原理、规律,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它的原生态。另一方面更准确地说,是黑格尔借助于老子辩证法,消化和整饬了古希腊以来欧洲哲学成就,建构出范畴王国形式的逻辑学和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消极的评价是——黑格尔是以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构建起包罗万象的、矛盾消解的、头是倒置而又自我封闭的客观辩证唯心论体系,甘当神学的婢女,窒息了辩证法的革命精神。这与老子紧扣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关系为主线,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精辟结论收尾,形成开放式天人合一思想体系,阐扬大道之行公天下的唯物辩证法革命精神,怎能同日而语?其八,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理性思辨逻辑形态的,则老子辩证法是直觉思辨智慧形态的。两者代表着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老子道学辩证法,无意于范畴王国的建构,不作机械教条的三段式逻辑推演,而是转识成智、经世致用,以对立统一和矛盾法则的辩证精神,直觉古往今来,挥洒天地之间,构建出具有中华特色和气派的大道智慧学——不言之教(第2章),无为而治(第2、37、43、57、63、64章),用无利有(第11章),上善若水(第8章),利而不争(第8、81章),功遂身退(第9章),贵柔守雌(第28、43、52、76、78章),贵下轻上(第39章),守静戒躁(第26章),和光同尘(第56章),执古御今(第14章),慎终如始(第64章),公于民心(第49章),见素抱朴(第19章),少私寡欲(第19章),无私成私(第2、7章),专气致柔,归根复命(第I6章),大智若愚(第15章),大巧若拙(第45章),虚怀若谷(第I5章),海纳百川(第32、66章),慎武恬淡(第31章),欲取先予(第36章),国器不示(第36章),友邻善下(第61章),若烹小鲜(第60章),知足知止(第44、46章),自知之明(第33章),不争善胜(第73章),正言若反(第78章),倡啬慈俭(第59、67章),损余补弱(第77章),以德报怨(第63章),大道和生(第42章),尊道贵德(第51章),道法自然(第25章),天人合一(第25章)……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道德经》问世以来,犹如浓妆淡抹的西子,为世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仅以当代视阈下哲人眼光,勘正老子“道”之本义,以定性定位老子哲学,本无意伤及世人对老子《道德经》的注释和解读,所表达的见仁见智、虔诚崇敬之情。大道至简。《道德经》中言及“道”约达五十多处。真正言及核心概念之“道”并不多,多为或引申或转义,含义各异。有一般意义的规律之意,有运行轨迹之意,有言说之意,有道路之意,等等。注释或解读,难免产生岐义,需慎加甄别。然而,此“道”一出,横空出世,表达特定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法则,尽管古朴简约,却极有气势,彰显出底蕴深厚的中华文明之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老子的道学文化,不仅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柢和魂灵,而且早已走出国门,日益深刻地影响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经典华章和宝贵财富。[注](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年版第12页。(2).汪致正,《汪注老子》,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3).《辞源》,商务印书馆l年版第页;《辞海》,商务印书馆1年版第页。(4).《辞源》,商务印书馆解放前旧版,第一部寅集子部第7页。另参阅1年版,查“字”。(5).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页、32页。另外,罗尚贤著《和生论》,广东人民出版社年版第22页,论证了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彖辞》,系老子所作。(6).百度/百家号,“谈谈老子哲学价值(上)”。(安徽王建中)年12月28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2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