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10:47:34 点击数: 次
文·段宏刚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把文化圈搞得很热闹。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是“战国七雄”里边赵国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也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对“儒家学说”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三位大儒对“儒学”的理解,侧重点各不相同。孔子是儒学的奠基人,他生活的时代,各地诸侯的力量不断壮大,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地盘,不断发生战事,约定俗成的秩序被破坏,昔日的周礼文化已经无法约束他们,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礼崩乐坏”。因此,孔子相继提出了“仁”和“礼”两个观点,“仁”通俗来讲,就是要具备博爱情怀,是普天下人所遵循的共同道德标准,“礼”就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做什么事都要讲规矩。孟子比孔子晚出生近年,他继续追随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壮大了儒家思想,并且提出了著名观点“性善论”,以“性善论”为基础,发展了孔子的“仁”。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和天性是善良的,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都有良知,都有恻隐之心,人之所以变得不善良做出坏事,是由后天环境造成,就像一个健康人因为某些原因生病了一样,在主观上他并不像生病,但由不得他,只要找到妥当的治疗方法,完全可以医治好,让病人重新变好。找到医治方法比治疗本身更重要。荀子又比孟子晚出生几十年,在荀子的时代,社会的道德秩序更加混乱,依靠纯粹的道德教育,让每个依靠自觉性去做事,已经不容易行通,因此,“法家”思想在这时体现出应有的作用,加强“法治”变得顺理成章。荀子虽然是“儒家学说”的传承人,但很明显,他的思想里已经显露出“法家思想”的苗头,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提出了“性恶论”观点。荀子认为,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是不会善良的,因为世上诱惑很多,会导致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欲望,也叫自然本能,比如,吃喝拉撒、爱和被爱、尊重与被尊重、贪婪、好色,等等,这些都是天生的,没有善恶之分。为了让这些欲望得到满足,人在自然本能的驱使下,于无意识中会做出不文明的事情,于是,就有了“性恶论”的观点。如果让人们顺应这些天性或自然本能,势必会导致秩序混乱,因此,加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很有必要。那么,人们学习什么呢?就是学习“礼”和“法”,学习它们是为了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修养,从宏观层面讲,利于社会文明发展。人通过后天的学习,加强道德层面的修养,可以从欲望里解放出来,会在善和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顾及后果,不会胡作非为。这是荀子对“礼”的作用的根本认识。当“礼”形成一种规则和秩序,就会转化成“法”,变成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jg/1696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