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我读荀子5选择分享的对象

发布时间:2018/3/5 8:19:34   点击数: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荀子作为当时知识传播的焦点人物,向其请教的人不在少数。出于机会成本,荀子有选择地传授。他的做法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更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问的一定是正事。“道”在当时是正事,在现在看来,学习、工作、情感是正事,其他的免谈(勿告,勿问,勿听,勿与辩)。这样一是可以节省精力、时间;二是可以避免与不值得交往的人有来往。但是,偶尔谈些闲事可以调节气氛,有时也符合特殊社交需求。

第二,态度要好。来求教的人,如果态度不恭顺,要么是不尊重你,要么是没有养成懂礼的习惯,二者都不值得传授。荀子定了求教者“礼恭”、“辞顺”、“色从”三个标准,有借鉴意义,但有些过于严格。

是否与之谈话?则要考虑具体情境: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而言谓之瞽。精心选择传授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因为信息传播的手段有限,必须有所取舍。于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荀子只教高品质的学生。当然,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因为荀子有大智慧,能够做到准确的区分。

现代社会,通讯技术发达,我们可以低成本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更多的人,无需像荀子那样“斤斤计较”。但,与荀子时期相比,我们要掌握的知识更多,所以我们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也要选择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探讨知识的对象,只跟真正想要获取知识的人和态度恭顺的人进行交往。

我读《荀子》1:人皆可学

我读《荀子》2:环境的重要性

我读《荀子》3:学习的始终

我读《荀子》4:学习的目的

这是第94篇原创文章

长按下方







































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
怎样才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51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