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孔子孟子荀子早期儒家三大思想之演变

发布时间:2020/1/11 23:05:21   点击数: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在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有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与荀子。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为全圣,孟子为亚圣,荀子则为稷下祭酒,他们的思想既有区别,又有发展的连续性。从孔子单一的鲁学,到孟子少量吸收齐学的鲁学,再到荀子齐学化的鲁学。他们之间思想的演变,呈现出由单一倾向到融合趋势的发展势头。之所以会有这种局面,是由于思想的形成既与思想家的个人经历有关,又与地域、国度和时代的影响有关。

孔子的思想产生于鲁国。鲁国本是周公姬旦的封地,虽然他由于留佐武王而未能到任,但周公之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在建国之初就确立了以周公思想为核心的鲁学的统治地位。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贵族,后因距宋国贵族超过五代便改为孔姓。孔子的曾祖孔防叔因避宋国内乱,逃居鲁国陬邑,孔家从此成为鲁国人。孔子在鲁国出生,从小就受到周礼传统文化的熏陶,幼年就在周礼的耳濡目染之下,把小碗小盘之类的东西作祭品,做练习礼节的游戏。稍大,举凡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之学,都无所不窥。这些都是周朝传统的教育内容。

讲学

孔子在34岁以前一直没有离开过鲁国,到34岁,受鲁君赏赐车乘、仆役和赍资,曾赴东周王都,问礼访乐,历郊社,察宗庙,考明堂,进一步学习了周礼的遗制。这样,孔子就牢固地确立了周礼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孔子自己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就是指正式确立了周礼的世界观,而且再也没有动摇过。

当孔子35岁时,季氏控制了鲁国的局势,“八俏舞于庭”,居然用鲁君受到周王特许才能享用的天子礼乐,对此,孔子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俏》)的慨叹,一气之下离开鲁国,投奔于齐,做了高昭子家臣。

在齐国居留,本来是一次学习齐学的极好机会。当时,齐国盛行《韶》乐。《韶》乐本是舜的乐舞,是舜在即帝位之后命乐师创作的,因为共分九段,所以又叫《九韶》。伴随音乐,乐工用五彩羽毛作装饰,扮成各种美丽的飞鸟,翩翩起舞,款款而歌。堂上堂下,百鸟朝凤,创造了一个凤鸟的世界。这是东夷音乐文化的象征。孔子在齐国时,与齐景公的乐师谈论音乐,听了齐国乐师改编过的《韶》乐,竟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看来孔子接受齐学熏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一次偶然的事件致使这种可能性最终化为泡影。这次事件由齐景公问政开始,以孔子离齐返鲁结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居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货,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返于鲁。

孔子原来是想改造齐国学风的,他踌躇满志,满以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但结果在齐不仅不见用,而且还有人想加害于他,迫使他不等淘完米就匆忙离开了齐国,自己的抱负就落了空。这样,就使他失去了一次广泛接触齐文化的机会,当然既无法实现改造齐学的理想,也不可能受到齐学的影响了。此后,孔子一直坚持着单一化鲁学的儒家立场,和多样化的齐学长期处于对峙的地位。

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年),在著名的夹谷齐鲁之会上,孔子做鲁定公的“相礼”。一开始,齐国就奏出了夷狄音乐,不符合礼乐制度的规定,属于开放型的齐国音乐文化。这自然对墨守周礼的孔子有很大刺激,竟气得他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后齐景公和晏婴又命奏“宫中之乐”,一时间,“优倡侏儒为戏而前”,这也是不拘泥于礼乐的音乐,所以孔子愤怒地说:“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史记·孔子世家》)

夹谷之会

孔子之所以思想单一、恪守鲁学,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与他从小一直生活在鲁国有关,在这样一个保存周朝礼乐最完备的国度里,孔子一直受着周礼的熏陶,牢固地形成了以周礼为核心的世界观。他晚年虽然周游列国,有广泛的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但由于周礼在他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其世界观基本上没有改变。这样,在他的思想中,就一直是鲁学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还与孔子生活的时代有关。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虽是一个“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但“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学术文化的局面是孔子打破的,思想战线上的百家争鸣还处在酝酿时期,孔子本人除传说中的向老子问过礼以外,还没接触到其它各种各样的思想。他只是感到,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对于“吾道一以贯之”的周礼要作一些形式上的损益,于是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来改革“礼”,但“礼”的本质内容并不因为“仁”而改变,正如孔子自己所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俏》)他提出“仁”是为了更好地通过强调人的内心自觉来实现“礼”。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就决定了孔子思想的单一性倾向。

——文章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年第7期(编者有删减)









































白癜风咨询
儿童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083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