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资治通鉴三十九荀子教你怎么管理好
《资治通鉴》三十九
荀子教你怎么管理好团队
上一篇讲到了齐闵王被淖齿杀死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堂堂的国君,因为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最后毁掉了自己的国家,让百姓处于战乱之中,生灵涂炭。对于此,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总结。荀子的总结,不仅适用于管理国家,也适用于管理大大小小的团队,读者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
荀子认为,国家是一个集中了天下最好的资源的地方,而君主则是处于一个国家当中最有势力的地位。
华夏民族的祖先,选择了四季分明,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最佳的中原地区来生活。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则一步一步在这些地区建立了国家。而国家当中,最重要的人,则是君主。所以荀子才说:“国者,天下之制利用也;人主者,天下之利势也。”
如果治理有方,则能够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百姓则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如果治理无方,则会危害百姓生活,进而导致国家衰落、灭亡。
君主的治理能力,如果差到极致,君主的政权则会被百姓颠覆,沦为平民,不能够再高高在上,处天下之极位,同时也会受到天下的惩罚。就像是齐闵王、宋康王一样。
荀子这一段的意思是,国君治国有道,则百姓支持;国君治国无道,则百姓会颠覆他的政权。齐闵王、宋康王骄纵无度、刚愎自用,最后都不得好死,也导致了国家灭亡。这一点,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分析过了。
这种治理能力是指什么呢?荀子认为:“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什么是义?义,指的是赏善罚恶。
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了由黄石公提出来的治国五维,分别是道德仁义礼。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道,指的是天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指的就是,天道养育万物,为万物设置了纲纪,同时也在推动万物的出生、生长、衰老、死亡。
仁,指的是君主要有仁爱天下百姓之心,将百姓当做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去仁爱他们。但是有的孩子比较乖,有的孩子比较调皮,有的孩子则心思比较坏,会做坏事。
所以,为了针对不同的孩子,则要提出“义”。对于做得好的孩子,要给予奖赏。对于做得不好的孩子,则要打屁股进行惩罚。而这一套标准,则是效法天道所制定出来的,符合天道,天道则养育它,不符合天道,则天道惩罚、毁灭它。
礼,则相当于是训练百姓不要逾越“义”的规范的一套方法。而礼,也是效法天道所产生出来的。
荀子认为,管理国家,要使用礼义,这样才能够不会伤害到百姓。如果通过做不义的事情,杀害无罪的人,以此来获取天下,是仁者所不耻的。
治理国家,首先要仁。仁爱百姓,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滥杀无辜,做危害百姓的事情,这样的国家,也无法长久。
所以,国君要以礼义来治理国家,这样国家才能够巩固。接着,选择有义的能人来管理百姓,以义为根基来制定刑法,则能够让群臣信服,让百姓信服,共同将整个国家治理好,造福天下。
国家治理的根基是官僚体系,君臣以义相称,则官僚体系稳定,进而国家稳定,天下稳定。
“义”确定下来之后,进一步则要确立“信”。
虽然通过礼义来治理国家,没办法做到毫无缺漏。但是能够逐渐用礼义来管理国家,刑罚已经被天下所信服,则能够上下同心。
一个政令,一旦颁布,不管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有信誉,不能做到朝令夕改。已经确定下来的约定,不管是造成损失还是得到利益,都不会反悔。这样就能够让兵力强盛,城墙巩固,敌国畏惧。
国家政治清明,崇尚信义,即使处在偏远地方,也能够威动天下,就像是五霸主一样,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为五霸。所以,确立了信义,则能够称霸天下。
荀子进一步从反面来说明,如果不以义、信来管理国家,会造成什么后果。
如果君主以功利来管理国家,而不行礼义,不守信誉,唯利是图,则将会导致国家一步一步灭亡。对国内,则为了蝇头小利,欺骗百姓。对外,则为了获得利益,欺骗其他的诸侯国。
这样的君主,不懂得先修正好自己的行为、思想,反而一直盯着百姓、其他国家的利益不放。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则会导致群臣也跟着君主鱼肉百姓。再接着,君主欺瞒群臣,群臣则反过来欺瞒君主。上下离心离德,国家也会逐步衰亡,进而受到敌国的轻视、吞并。就像是齐闵王和孟尝君一样。
齐王要让齐国强大起来,不是修礼义,不修政治,不以大道来统一天下。反而盯着国外,常年对外征服。所以虽然攻破了南面的楚国、逼迫西边的秦国、打败北边的燕国、进攻宋国。等到燕国、赵国联合起来进攻齐国,再想抵抗,就像是用一根枯木来抵御,最后身死国家灭亡,被天下诸侯国联合诛灭,被后世称之为反面教材。没有别的原因,只是不修礼义,而单单用权谋治国的结果而已。
点击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白癜风能治愈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0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