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新刊预告传记文学年第12期

发布时间:2021/3/7 11:11:44   点击数:

封面专题

他们亲历了共和国的扶贫事业

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患、白居易“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期盼,到思想伟人马克思为饥寒交迫的“全世界受苦的人”所描绘的革命前景,再到21世纪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以说,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始终都是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

回顾往昔,近现代时期的中国曾经一度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共和国诞生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曾傲慢地断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然而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已然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消除贫困事业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硕硕成果不仅惠及国内的亿万民众,同时,中国扶贫减贫的实践和经验,也为全球各国消除贫困事业、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显示出大国的责任风范。

在这一过程中,从老一辈新中国的建设者到改革开放事业的推动者,再到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者,一代一代人作出了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聂荣臻元帅曾经流着泪说:“阜平不富,死不瞑目。”改革开放先锋项南退休后筹建中国扶贫基金会,为消除贫困事业撑起了一把伞、点燃了一盏灯。中国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以其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爱国爱民的责任担当和严谨务实的科学成果,引领着后来人前赴后继地投入到改善农耕技术、提高农业产量、扶贫减贫事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当中。他们为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农民的脱贫致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的成就和创造的奇迹足以载入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农业发展史册。

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当然,脱贫摘帽后还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的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咫尺,人民在追寻美好生活的道路上稳步向前。中国,正在用一份举世瞩目的靓丽答卷、一个震古烁今的发展奇迹,让曾经无比轻视我们的“他们”哑口无言!

我刊年第12期特别策划“他们亲历了共和国的扶贫事业”封面专题,讲述为中国消除贫困事业和培养扶贫人才作出卓越贡献的项南、张文绪、常近时、张福锁、李小云、叶敬忠6位老中青三代人不凡的人生故事。他们只有一个目标——让千千万万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的美好生活。

在他们的生命故事中,熠熠生辉的是中华民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奋斗精神,“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向上精神。他们亲历的扶贫工作虽不能呈现共和国扶贫事业所走过的历史全貌,但足以能够让我们触摸到中国扶贫事业的脉搏和收获。

项南:一个撑伞的人/钟兆云

年3月13日,金色的阳光映照着巍峨的人民大会堂。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在这里举行了简朴却又不失隆重的成立仪式。创会会长项南,曾经的福建省委书记、改革开放先锋,再次成为新闻人物。“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有着强烈使命担当的项南,退居二线担任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后,时刻还想着为党和国家再尽心力。于是,他担起了筹建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的重任。

张文绪:无悔的扶贫教育人生/安文军

张文绪,年出生,湖南龙山人,土家族,水稻专家、水稻史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曾在世界一流农业研究机构——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六五”及“七五”期间,担任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主持人,研究成果曾获得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科研事业最盛的时候,毅然响应国家扶贫号召,赴湘西武陵山区,参与创办武陵大学并长期担任校长,为湘西地区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成绩显著。年获得农业部扶贫先进工作者称号。退休后,老骥伏枥,在中国稻作农业考古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是20世纪90年代玉蟾岩古栽培稻的主要发现者之一。同时,在书法领域开创里耶秦简书法,别成一家。

卅年岁月纸短情长——常近时与毕节试验区的扶贫情缘

/何志勇

常近时,生于年,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水力机械系水力机械专业,长期从事水电站水轮机装置过渡过程和水利机械水动力学两个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出版《水轮机运行》《叶片式水力机械水动力学计算》《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毕节模式》《全球视野的毕节试验区发展研究》等专著10余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10次;全国政协第七、八、九、十届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第八届委员。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中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从年起,在贵州省开展“智力支边”服务工作。年至今,连续担任国务院批准建设的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五届专家顾问组常务副组长、总顾问,服务毕节试验区30多年。年荣获毕节颁发的金质奖章和“毕节荣誉市民”称号。

探寻“绿色发展”精准扶贫路——?张福锁与他的“科技小院”/何河

张福锁,陕西凤翔人,出生于年10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农化系,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生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科技委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副主任、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国家科技部“”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获国家扶贫攻坚奖(创新奖)。

长期从事植物营养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植物营养理论和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成就卓越。年至年,课题组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自然·植物》(NaturePlants)、《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论文余篇。年,建立“科技小院”,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大面积推广高产高效农业技术,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小云:与贫困者一起寻路的人/周怀宗

李小云,年生,陕西定边人,社会学家、发展学家、扶贫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主席、南方国家智库网络主席。

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培养的首位作物栽培学博士,之后就职于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参与国家农业农村改革研究工作。90年代初赴德国、荷兰学习农村发展、农村社会学,回国后在发展研究领域进行开拓性工作,被誉为“中国发展学之父”。

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扶贫政策研究和扶贫实践探索,提出并积极倡导实践参与式扶贫,受国务院扶贫办委托开展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政策研究,其研究成果《村级扶贫开发的框架与方法》被政府采纳。新世纪以来,在贫困治理等方面发表了诸多重要著述并积极开展驻村扶贫实践,产生了较大的政策和社会影响。年获得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研究奖)、年获得国务院扶贫办首届友成扶贫科研成果奖以及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叶敬忠:“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迟乾

叶敬忠,年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北京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学会农村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农村发展研究工作,是中国最早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299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