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入编必背常考人物之荀子
图图给大家整理的都是考试重点
年年都考的考点
一共20个常考人物,图图会陆续给大家更新
Part1生平简介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荀况的私学传授有两个很大的特点:一是作为儒学大师,却培养出韩非和李斯两位著名的法家学者和政治家,促成了统一大业的实现;二是极为注重儒家经典的传授,对保存古代文献做出了贡献。Part2人物思想1.论教育作用
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Part3教育名言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Part4经典习题1.(判断)朱熹是将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与天地、先祖及君主并列的高度的思想家。()2.(判断)荀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类属性,也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孟子所讲的人性探讨的是人先天带来的自然性。()参考答案:1-2××完
上岸入编路漫漫
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面试
干货考点大礼包
限时0元领
▼▼
点个“在看”一准上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