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简介 >> ldquo性善rdquo还是l
“性善”还是“性恶”?
张基广
《三字经》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孔子的观点,孔子也确实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过,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恶作出定论。
首倡“性本善”的是孟子,孟子把人的“性本善”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善之心”分别对应着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孟子将其称为“四端”,意指人与生俱来的、根植于内心的四种善。
孟子的“性善论”带有明显的导向性,鼓励引导人们保持和追求人性中的善,但同时并未完全否认人性中存在着消极因素。他甚至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心理是人类所特有的,而对饮食声色的追逐,是所有动物的共性,因而可以将它们排除在“人性”之外。
而比孟子晚生六十年的荀子,却提出了“性本恶”的观点。在他的《性恶篇》一文中提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为”的意思,即指后天学习。在他看来:人的天性中带有好利的倾向,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发展到巧取豪夺;人生来便有嫉妒、憎恶之心,任由发展,便会导致相互残害;人本来是好声色的,如不加制约,便不免胡作非为。
荀子的“性恶”论揭示人性的另一面,他认为,如果一味顺从人的欲望,放纵人的本性,就一定会产生无序争夺,导致乱伦悖理,使整个社会秩序崩溃。对个人而言,人要摆脱与生俱来的恶本性,就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对社会而言,要强调完善礼仪法度,以不断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其实,“性善”与“性恶”并非完全对立的人性两面,所要做的就是抑恶扬善。一方面,要引导激励人们追求人性中的善,让人性中真善美的种子不断生长,并通过终身学习提升道德修为;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法规制度,把人性中的恶“关进笼子”。
我们的教育有三个意义和使命:一是让人成为“人”;二是让人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三是让人成为未来能有品质生活的人。教育就是让一个自然人不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扬善抑恶的过程。
那么,如何具体达成以上三重目标,就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3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