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荣格谈ldquo自性化rdquo

发布时间:2022/2/17 13:44:29   点击数:

你若是问荣格心理分析家们一个问题,心理分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那么得到的最多的答案,恐怕就是“自性化”了。

01.

什么是“自性化”

荣格用“自性化”这一概念,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过程: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或完整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于是,自性化意味着人格的完善与发展,意味着实现自己的独特性。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荣格将“自性化过程”视为最重要的部分。对于“自性化过程”,河合隼雄先生(日本第一位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通俗易懂地解释道:“人从婴儿出生到长大成人,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适应自身所属的社会,从中获得地位,寻找伴侣、组建家庭,获得安定。但是到了中年,人会面临一个本质性问题,我究竟是谁?我从哪里来?围绕这个个人的实际问题,社会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必须自己寻找。”荣格认为应该通过个人的无意识去解决。在无意识层面的意象中,每个人从中寻找自身的答案,这就是“自性化过程”。“自性化过程”并非强调最终的目的地,重点是持续努力的整个过程。荣格学派的心理治疗师首先必须读懂自己。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自性化过程”。如果个人缺乏实际体验,则很难去帮助别人。02.

荣格的“自性化”之旅

荣格在许多不同的背景中对自性化现象的描述,都与他个人的体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他对炼金术以及炼金术者心理状态的研究,尤其是他自己的“曼荼罗”体验。对于荣格来说,“曼荼罗”就是自性的显现,“曼荼罗”也包含着自性化的发展。因此,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自性化或自性化过程,也就带上了某种宗教性的色彩。荣格在一次回答提问时曾这样说:“自性化是一种神性的生活,正如曼荼罗心理学清楚地表现的那样。”国内有些学者,把荣格的自性化(individuation),望文生义地翻译为“个体化”。这是违背荣格的本意。在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中,我们普通意义上的自我,被称之为“ego”,或意识层面的自我。这种“自我”也就是普通意义上的“我”,我们习惯性的主观认同。然而,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自我,被称之为“自性”,荣格用的是大写的“自己”(“Self”)。03.

“自性化”与“庄子”

大约16年前,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Kirsch)和秘书长默瑞·斯丹(MurrayStein)等一行5人,在来中国的学术访问和交流中便遇到了专业术语的翻译和理解的问题,包括荣格所使用的“Self”。当时默瑞·斯丹倾向于用“道”来作解释,但我们最终翻译成“自性”,并给它做了这样一个注解:“自”字象鼻形,本用来表示自己、自我、自身;同时具有起源、自然、本来之义;“性”字从心从生,具有性根、性质、性理之义,正如荀子所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篇》)《中庸》亦有言:“天命之谓性”、“自诚明谓之性”(《礼记·中庸》)。于是,“自性”寓意着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心理本质,和我们生命与生活中的心理意义。若是用庄子的话说,意识层面的自我,多是人为的结果;而内在的“自性”,则更接近于“天性”的成分。荣格自称为庄子的追随者,庄子的信徒。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自性化”,若是放在我们中国文化的范畴来描述的话,所追求的也正是“天人合一”的超越性境界。于是,让“自性”涌现,成为一个人生活与生命的中心,便是“自性化”的过程,也正是荣格心理分析的关键和目的。04.

“自性化”与“曼陀罗”

很长一段时间,荣格画了很多的“曼荼罗”,自己都记不清到底画了多少,也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荣格说,“事后只是逐渐地,我才发现什么才是真正的曼荼罗:‘成形、变形、永恒的心灵的永恒创造。’而这便是“自性”即人格的完整性。”(荣格《回忆·梦·思考》第页)年的一天,荣格画出了这样一幅“曼荼罗”,并取名为“金色的城堡”。画完之后,荣格对着自己的这幅“金色的城堡”,反复问自己说:“怎么那么像中国的画?”荣格说:“我对其形式和颜色的选择印象很深,就是觉得与中国有关系……可谓奇怪的巧合,随后我就收到卫礼贤邮寄来的中国道家内丹文本《金花的秘密》,要求我撰写评论。我立刻如饥似渴地一口气把这手稿读完,因为文中所述对我关于曼荼罗及这中心趋向的想法,给与了我做梦也不曾想到过的证实。这便是打破了我的孤独的第一件事。我慢慢意识到了一种共鸣,我终于可以与某件事和某个人建立起联系了。”(荣格《回忆·梦·思考》第页)“自性”与“自性化过程”,是整个荣格心理分析的核心层面,其中包含着荣格与中国的深切联系,包含着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05.

“自性化”的诞生

荣格从与弗洛伊德及精神分析分道扬镳一直到他去世,自性化(individuation)作为核心主题一直贯穿他的作品。从整体上看,这可能是他主要的心理学理念,是他作品的支点。

年,荣格在他以匿名形式出版带有密传性质的作品《向死者的七次布道》中提出自性化的概念,他也在差不多是这一时期创作并经过大量修订的作品《分析心理学两轮》和他早期概论性质的文章,以及《心理类型》中加深并拓展这一观点。之后他在自己对原型特别是对炼金术的研究中为这一概念加入更多的内容。他在自己的学术讲座中(《分析心理学引论》《梦的分析》《幻象》和《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及其他的一些案例研究中详细阐述了临床中的自性化。自性化在他许多关于宗教和文化的作品当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END

欢迎分享,转载请联系我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64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