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荀子见秦王,为刚猛秦国添柔和范雎荐蔡泽

发布时间:2024/1/12 16:49:50   点击数:

公元前年,邯郸之战秦国失利,损失惨烈。

主将王龁败逃,副将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赵国。

雎想要建立不世之功的梦想成为泡影,曾经雄心壮志的他,遭受不可承受的打击。

郑安平的投降更是带给范雎无比的自责,郑安平是救他的救命恩人,因为报恩,他把郑安平推荐到这么高的职位,没想到郑安平却投敌了。

根据秦国法律,投敌的人父、母、妻三族被屠,举荐他的人也要被治同样的罪。

范雎自知罪责难逃,跪在草垫上请秦昭王治罪。

但是,秦昭王竟然为范雎破例,非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对他更加恩宠。

秦昭王和范雎

然而第二年,他生命中的另一个恩人王稽,曾被他举荐为河东郡守,竟然发现与其他诸侯暗中有勾结,秦昭王无比震怒,将王稽处以死刑,但仍然不治范雎的罪。

或许秦昭王认为这些小错和范雎的贡献比起来,微不足道、不足挂齿,自始至终对范雎信任和包容。

然而范雎却不这样想,他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神采,一天比一天懊丧,宛若惊弓之鸟。

范雎

范雎患得患失,决定邀请一位名震天下的大学者来到咸阳,为自己指点迷途,破解困境。

此人正是荀况,也称荀卿,来自百家争鸣的圣地稷下学宫,时为稷下学士的祭酒,是学宫里最年高望重的宗师,也是战国末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人们尊他为荀子。

荀子被认为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他对道、儒、法、墨、名等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分析和总结,认为各家的学说都有其利弊和好坏,该肯定的肯定,该批判的批判。

荀子

例如他批评墨子过分崇尚节俭,宣扬兼爱,这样做违背礼法,会招致天下纷争。

他批评庄子在一味屈从于上天,而不知道人的力量,那种人生虚无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

他批评申不害过分迷信权势的力量,而不知才智的作用。

他批评惠施注重于言语狡辩,夸夸其谈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认为儒家思想才是治理社会最好的理念,因此,他注重广泛吸收各家的精华,结合自己的探索,用来丰富儒家思想的内容。

孔子

范雎问荀子:“先生入秦以后,所见如何,还请先生指教?”

荀子回答说:“一路行来,我看到秦国山川壮美物产丰富,可以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地势险要。进入秦境后,我看到百姓质朴淳厚,官员光明正大,没有朋比结党互徇私情,没有勾勾搭搭迎来送往,都很明理通达,一心为公。我认为秦国已经达到了治国的最高境界,由此看来,秦国在最近“四世”(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不断取得胜利,并非来自侥幸,而是必然的结果啊。”

范雎频频点头,对荀子的见地非常赞同。

荀子

“然而!”荀子话锋一转说:“秦国虽然山河坚固、兵强马壮,虽然国家治理得很好,但还是有忧患的。因为严刑酷法太过暴烈,暴烈的东西怎么能使人真正幸福,暴烈的东西怎么能长存天地呢?因此,社会的安定幸福,最终还得依靠思想、文化、教化,要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要靠儒家靠儒学,靠仁义礼的伦理价值来改变。”

范雎听后顿生惺惺相惜之感,对荀子更加尊敬,第二天就带他去见秦王,想请秦昭王重用荀子,在秦国刚猛的法家血脉里加入儒学的柔和。

秦昭王问荀子对秦国的看法和意见。

荀子把对范雎说过的再讲一遍,秦昭王很高兴,但仍然不解地问他:“秦国自商鞅后以法、兵立国,听说东方六国的儒家都不喜欢秦国,也都不肯来秦国游说。先生先生致力于儒学,以孔子为榜样,却对秦国赞赏有加,这是为何?”

荀子回答说:“曾经有圣人受天地的启蒙,告知说天、人是相分的。天不能主宰人的命运,而人主动作为却可以改变不利的天命。因此秦地山川壮美,虽然蒙受上天的厚爱,但若没有几十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效。”

秦昭王和范雎听到荀子说“天不主宰人”时,惊讶得下巴都掉了。

待听到荀子对秦国久久为功的赞赏,又深有体会,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如果说“天人相分”的观点惊世骇俗,那接下来他们将听到更加震撼的言论。

荀子

“天不能主宰万物,人也不能坐等天的恩赐,因为人与生俱来就是为了生存,为了追求利益、满足欲望,得不到就相互争执,发生冲突,因此人天生就是恶人,人性天生就是恶的!”

说到这里,荀子已经看到了秦昭王和范雎的黑脸。

但这也不怪秦昭王和范雎,因为认同人性本恶,会直击人心深处的最弱点,因此谁都不愿承认,这套“性恶论”的观点不为大众接受,即使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依旧是“人之初,性本善”。

长期以来,荀子被认为儒家中的异类,甚至不被儒家所认同。

人之初性本善

但荀子不理会,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人性本恶,但人性的恶,是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的。但是,法因为刚猛,有其先天缺陷,会对秦国造成难以想象的伤害。要想彻底根治它,非儒学不可,希望大王重视儒生,大兴儒学。”

范雎喟然长叹,心中略过一丝阴影,有意身退的他,原本想要向秦王举荐荀子接替自己的相位,想要为刚猛的帝国添加柔和的基因。

现在,他觉得自己的计划估计要泡汤,因为秦昭王对性恶论没有多少好感,这就注定了荀子不可能像自己一样得到秦王的宠信。

范雎

秦昭王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对荀子说:“秦国靠法学强盛,儒学对国家没有用!”

秦昭王的话硬的要噎死人,但荀子并不气馁,回应秦王道:“儒家倡导人们懂礼仪、重仁义,对君王忠厚,对百姓仁爱,不管居庙堂也好,处穷巷也罢,儒者都是这样的平和专一。所以一个国家拥有被儒学熏陶的人民,是国家的大幸,是成就万世基业的保证。大王怎么能够说儒学对国家没有用呢?”

这点秦昭王倒是认同,点头称善。

然而秦昭王口中虽然称好,却始终提不起丝毫兴趣,听得昏昏欲睡。

在他心中还是法、兵、谋更重要。

最终荀子离开秦国,临行前这个智者不无感慨地预言道:“秦国没有儒者,恐怕他的国运是不会长久的。”

秦昭王

秦昭王对儒学不感冒,让原本对儒学和荀子寄予厚望的范雎很无奈。

此时的他内心极为脆弱,一天比一天忧虑。

忽然有一天,一位叫蔡泽的客人来拜访他。

蔡泽善辩多智,见了范雎就说:“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各自完成了它的使命就自动退去,这叫顺天应时。而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功成名就却不离开官职,个个都遭受悲惨结局,近在身边的就是白起的例子。这就是所说的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的道理吧,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此话深得范雎认同,就对蔡泽说:“欲望不知满足,就会失去欲望;占有不知节制,就会丧失占有。承蒙先生教导,我恭听从命。”

蔡泽

于是范雎上朝,对秦昭王进言说:“有位从山东来的客人叫蔡泽,此人口才很好,能力很强,对三王的典事,五霸的业绩以及世俗的变迁都了如指掌,秦国的大政完全可以托付给他。我见到的人很多,还没有谁赶得上他,连我也不如。我冒昧地把这个人推荐给您。”

秦昭王召见了蔡泽,对他非常喜欢。

范雎趁机举荐蔡泽代替自己的位置,自己则辞职回到封地,秦昭王勉强答应了。

或许秦昭王还只是想让范雎好好休息一下,回来好继续辅佐自己。

可惜范雎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对他来说,这也算是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吧。

#中国古代史#

邯郸之战,战国三公子共抗强秦;一声叹息,白起范雎竟命途殊异

范雎远交近攻,开长平之战;白起一战封神,坑40万赵国降卒

范雎对秦昭王如长夜明灯,远交近攻定秦国策,快意恩仇自当由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686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