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先秦诸子系列读书会之六韩非子读

发布时间:2019/1/30 22:35:31   点击数:

先秦诸子研究

指导教师:马世年教授

本期主题:融汇各家循法为德

导言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主持人:祁洋

(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韩非是百家争鸣时代最后的一个大思想家,他身上汇集了先秦诸家的痕迹。在他之后,分裂了将近五百年的中华大地将归于一统,持续了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国家缓缓拉开帷幕。韩非在旧时代谢幕,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亲手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那么,这个口吃讷言,下笔冷峻,将世情狠狠划开的韩国公子,其生平思想到底是怎样的呢?本期的读书会便是围绕《韩非子》一书展开,我们的发言人将从多元的角度切入对这本书进行解读。

主讲人:华启焜

(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题目:《墨学视域下的韩非子思想还原》

韩非的探索精神使其成为先秦诸子的一个缩影,韩非在融合其他诸子之后又不遗余力地将其弱点作为自己思想体系下的驳难对象,墨家学派也不例外。从历史背景来看,战国中后期的墨学主流在西方强秦,根据韩非晚年的轨迹来看,韩非对墨家思想的继承是非常有可能的;从文本本身来看,对《韩非子·显学》这篇学术总论成书时间的考察,我们可以确定这篇的成书时间应该也在韩非晚年之时,加之《韩非子·问田》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涉及到墨家后学田鸠的相关事迹和言论,我们基本可以断定韩非思想渊源中有墨家学说的存在。

我从三个方面来考察韩非对墨家学说的继承:第一个是韩非对墨子之“法”的继承;第二个是如何从墨家的“尚同”转化为韩非的“绝对君权”的;第三个是从墨家的“实用主义”到韩非的“非道德主义”。经过最基本的文本比对研究,我对这三个方面作出了细致的分析,而这三个方面也正是韩非思想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之,墨家思想相比于早期法家、儒、道对韩非思想影响的程度没有那么深,可它确是影响韩非子思想体系形成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墨家思想帮助韩非打磨了其思想的不合理之处,为韩非子思想的政治实践提供了一种范式的参考意义,可以说墨家思想是韩非子思想还原的一个重要维度。

评议人:柴妍

(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华启焜同学的论文主要从韩非子思想还原的角度来论述韩非子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立意新颖,具有创新性。这篇论文紧跟诸子还原的热点问题,通过对韩非子生命状态中某些片段进行全息的透视和考证,用文本对读的方式,在墨子之“法”到韩非之“法”、墨家“尚同”转化为韩非“绝对君权”、墨家“实用主义”和韩非“非道德主义”这三个维度论述了韩非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无论从行文还是学术方法上都是一篇优秀的文章,足可见华启焜同学学术功底之深厚。但文章在细节上还有一些值得考究和改进的地方,主要是在论文格式上,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一二级标题使用不太规范。所引材料详实但注释方式不太统一,建议都采用随文注的方式。此外文章中多处存在文意不通的问题。文章题目就存在定语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建议改成“韩非子思想体系的综合建构——论《韩非子》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或者“墨学视域下的《韩非子》思想还原”。文章摘要和结语写作衔接不够连贯建议着重修改。而在内容上,这篇论文引证详实,但对具体问题论述还不够深入,建议增加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的比重。具体内容上也可做进一步细化,如还可以从韩非子思想对墨子任法赏刑观、物治主义这些角度对韩非子对墨子思想继承做多方面论述。在具体论述中也可以通过别家对墨子思想的接受,对该问题做更加综合深入的论述,使文章更加充实深刻。

主讲人:李瑾

(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韩非人性论的政治导向——以“二柄”为手段的治世图式

韩非从人性的好利恶害出发,通过“二柄”即赏罚因性任法,想要把人性的自利导向于有利于君主,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方向。本文从韩非对荀子,老子及前期法家人性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出发,分析韩非的人性论思想,认为赏罚是约束好利人性之手段,简单阐述了赏罚的依据和原则,试图探究韩非想要构筑的治世图式。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分析了韩非人性论对荀子、管仲、老子的继承与发展,通过研究发现,虽然韩非指出人性的好利恶害,但并未对其作出善、恶之分,他用客观的事实陈述,表现出价值中立的立场。再根据由物欲所激发的好利恶害的人性,韩非进一步提出物质激励或赏罚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第二论述了约束好利恶害的人性的途径是“二柄”即赏罚,然后简单分析了“二柄”的内涵,依据及原则。第三阐述了韩非构建的治世图式:构建了一个君主本位,来驾驭群臣和治理民众治世图式,也就是以“势”为前提,以“法和术”为手段通过赏罚来驭臣和治民的愿景。这个治世图式,总括来讲,韩非观察到人人的自利自为,这种利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产生祸害,那么治理国家就必须掌握人性,从人性出发。因此,对于这一本性,韩非认为要因性任法,通过赏罚加以利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合理利用法术,建立了一个君主拥有绝对权威的国家。总之,韩非子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认为人性不能改变,也无需改变,应该加以利用和发挥,发挥这种本性的唯一手段只能是刑赏法制,而非道德教化。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治已经不能维护统治,为了更有效的在那个时代实现天下的治理,韩非认为应该讲究君主的绝对权威,构建了一个君主本位,以君主的权势为前提,以法和术为手段的治理国家的治世图式。

评议人:杨铖溪

(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文章通过分析韩非子人性论的继承与发展,得出韩非子“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思想。接着谈及韩非主张以“二柄”即赏罚的手段治人治世,并分析了“二柄”的参验及原则。最后指出韩非子实际上构建了君主本位的治世图式。

关于本篇论文有以下几点建议:

文中“关于韩非人性论的争议”一段,若要做成综述并单列成段,可再详实些。但从全文而看,此段仅为表明笔者立场即韩非继承了荀子及前期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若单列,衔接较不自然且略显繁琐,故可以精简后直接放在“继承与发展”段的前面。

单篇论文尽量少用多级标题。第二部分“二柄”的内涵论述其中谈到《二柄》中“德”吸收了殷周时期“德得相合”的观念,这种溯源的写法值得肯定。但在本部分用了3个二级标题以及3个三级标题,不免分散。因而我建议可以考虑将标题内容直接放在本段的首句。

关于引用“韩非的政治理论是为‘庸人政治’设计的”说法可待商榷。韩非子的治世理论与“争于气力”的时代背景相关,也与个人反思儒家政治思想有关,但不能定性韩非子政治只适于“乱世”或“庸人”。

总之,李瑾同学的这篇文章逻辑清晰,结构完整,附录丰富,材料运用分析得当。可能由于时间有限,文章多处文意较不贯通,几处句子句法不够完整。希望针相关问题进行斟酌修改、润色补充。

主讲人:贾婉雪

(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向上滑动启阅)

题目:《韩非子》女性观研究

韩非是法家集大成者,女性观是韩非思想中篇幅极小的部分,但是有其独特方面。韩非女性观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人性的“趋利避害”使韩非将女性认为是只可利用、不可信任之人。本文分三部分:

《韩非子》文本所描写女性形象。这一部分将文本中所涉及的女性从社会地位上大致分为两类,贵族女性和普通女性。然后从文本出发,系统分析了不同阶级女性的特点。

《韩非子》女性观内涵解读。通过第一部分对女性形象的分析,对韩非女性观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因此本部分从传统视角和“功利主义”视角出发,从不同的两个角度,对韩非女性观进行解读。

《韩非子》女性观形成的原因。主要从三方面展开。时代背景;对荀子女性观的继承和发展;韩非身世对其女性观形成的推动作用。

总结:韩非女性观在继承先秦时期女性观的基础之上,又有自己的发展。韩非女性观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将女性看做男权社会的附属物,男性的私有财产,女性命运被男性主导。并且,他将女性完全作为政治工具利用,毫无人性的温情可言,渗透着功利主义原则。韩非认为只有男女各自处于自己的特定地位,不要突破界限,家庭和国家才能安定和谐。

评议人:刘田田

(西北师范大学18级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方向研究生)

本文论述了韩非子法家视野下的“女性观”。韩非的思想主要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认为女子只可利用,不可信任,将女性视为实现政治功利的工具。全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紧扣文本,从文本所展现的贵族女性与普通女性的形象出发,阐述了韩非子的“女性观”,进而对其内涵与形成原因进行了解读,在此过程中,作者分析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特殊的世人心态,这是解读文本的闪光点;其次,文章的选题具有吸引力,因为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人性化的时代,会反思以往女性所处的卑微地位,所以对于“女性观”这样的话题比较敏感,看到这样的题目便会引发深思;再次,论证充足,每一个结论都有一定的材料作为支撑,给人较强的信服力;最后,见解比较深刻,分析比较全面,主要体现在作者在对韩非“女性观”内涵的解读与形成原因这两个方面,对于内涵的分析,不仅得出了传统视野下女性为男权附庸的结论,而且提出韩非是从“功利主义”的视角看待女性,见解比较深刻;在分析韩非“女性观”的形成原因时,主要从时代背景、韩非对荀子“女性观”的继承、自身身世这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全面,也抓住了重点。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结尾稍显突兀,可以再升华一下,阐释一下研究韩非子“女性观”的目的及意义等方面。

主讲人:李志民

(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向上滑动启阅)

题目:论《韩非子》一书处理史料的方式

《韩非子》一书集中体现了韩非的思想和主张,体现出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有关韩非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法、术、势方面以及学术价值和文体研究等方面,但其史料史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缺乏深入的研究。先秦时期各种学术融而未分,在《韩非子》中包含着许多珍贵的材料,可从各种不同角度加以利用,多方开发。韩非子在处理和深入挖掘史料上具有独特的眼光,全书体现出浓厚的说理特征。在说理过程中,韩非子援引大量的历史事实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讲究运用史料、论从史出。所谓运用史料是指恰如其分地选择史料证明你的论述。“论从史出”是说史学论文的叙述和论点以史料作为根据,不是主观臆想。在运用这些历史事实的过程中,韩非子并非全部引用,而是有目的,有选择的援引,其宗旨是来佐证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纂引这些历史材料时,主要从以类相聚、史论结合、异说并存等方式来处理史料,别出心裁、形式独特,对后代影响深远。以类相聚主要存在于说理性散文、学术类文、故事类文等文体中。史论结合主要有显性史论、隐性史论、显隐结合的史评等形式。韩非处理史料的方式体现出韩非思想严谨务实的风格,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评论“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道出了韩非严苛不阿,语切要害的风格特色。

评议人:魏域凡

(西北师范大学18级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方向研究生)

《论韩非子一书处理史料的方式》一文,从以类相聚、史论结合、异说并存三种史料处理方式对《韩非子》一书中所援引的史料进行了归纳总结。论文整体结构较为完整,内容也很详实,优缺点并存。首先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就文章的切入点来看,选题颇为新颖。并且文章在援引《韩非子》文本时涉及到了其中29篇的内容,可见文本阅读之详细、扎实,尤其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引用原文时对所涉及到的篇章进行了顺序铺排,更显文章内容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纵观文章通篇,在脚注中引用和参考的文献多达11个,可见其阅读范围之广、涉猎范围之大,且其写作过程大量采用的是“总结性术语+具体例子”的方式,并对所提及的学术性语词的内涵加以了解释说明,大大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其次值得斟酌和修改的地方是,关键词中出现的动词性短语,及摘要和正文引言部分的叙述多有重复和赘述;且文章整体的一级标题序号也未能标明;另外第一部分的第三小点与前两小点比较的话引用原文事例直接插入,行文比例不太均匀,以及第三大部分只举一例进行说明,论据略显单薄,且结语部分较为突然和仓促,并未对全文进行很好地总结概括。以上观点仅就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及立足点的不同提出评议,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海涵、指正。

主讲人:赵军贤

(西北师范大学17级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研究生)

《韩非子》“说”类文体研究

从一般性的“说”体文界定来看,《韩非子》中的《说疑》、《说林》、《储说》不是典范的“说”体文,但是从游说说理的角度来看,《说疑有“说”体文的要素,《说林》、《储说》二者文体特征突出,是说理及论说的素材资料汇编。之所以要称《韩非子》中的“说”体为“说”类文体,就是因为《说疑》和《说林》、《储说》三篇文体性质不一,区别度较大。再一方面称“类”,是因为《韩非子》“说”类文体之下有众多的次生文体,用裁篇别出之法可以析出多种文体,诸如“对问体”(对答体)、“对话体”、“寓言体”、“语录体”、“政论体”、“预言体”、“谏言体”等。这类文体虽具有故事素材资料汇编的性质,但是并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积,如《说林》上下篇内容的区分度较为明显,《内储》“经说”排列对应次序较为严密。这些“说类”文体具有重要的文体意义,将先秦记言传统和记事传统完美的糅合在一起。“一曰”体式的使用,表现出对故事文本的严谨态度,不再是单纯的说理的附庸,提高了故事素材的地位,尤其是对民间文献、世俗文献的存录和重视,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评议人:赵永娥

(西北师范大学18级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方向研究生)

这篇的论文从两个大的方面对《韩非子》中的“说”类文体展开论述。相对于以往《韩非子》文学性的研究来说,本篇论文立意新颖,眼光独到。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从文体研究的学术背景展开,论述了传统意义上的“说”体文,接着论述《韩非子》中说体文的特征。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将《韩非子》中的“说”类文体分为两类,一是具有游说色彩的说理文,二是寓言故事汇总的故事集,并侧重对《说林》《储说》一类寓言故事专集的阐释,认为其作为“说”类文体,提出其文体意义主要体现在将传统的记言与叙事统一起来用于说理和对于故事文献的重视和对民间世俗故事的收集。总结认为《韩非子》中的“说”类文体虽具有故事素材资料汇编的性质,但并不是材料的简单堆积,不仅提高了故事素材的地位,而且重视对民间文献、世俗文献的存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篇论文亮点颇多,选题新颖,文献翔实,引征恰当。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字句所出,皆有源可寻。但由于时间关系,论文在写作中仍有些小瑕疵,若能花笔墨对文末提到的《韩非子》“说”类文体之下众多的次生文体展开论述,定能使文章的结构更为完善。对文章摘要部分的语言应再加锤炼。

主讲人:栗锦昱

(西北师范大学18级古代文学文献学方向研究生)

从《韩非子》思想到始皇“焚书”——分析《韩非子》思想中促成“焚书”的内容

首先,这篇文章主题的选择,是我受《韩非》中的《喻老》篇里“王寿焚书”的寓言故事启发而决定的。这则寓言故事中体现的观念,与秦皇“焚书坑儒”的命令中所体现的观。念,有一定的关联之处。于是我决定探讨《韩非》作者对于文献载体与文献传承者的态度。我把从《韩非》中搜集的内容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轻“诗”“书”的观点。一类是是“息文学”的观点。轻“诗”“书”的观念中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通过“立法度量”的措施,使文献不记载如“宰予”、“六卿”“子胥”、“夫差”之类的“奸劫弑臣”,即不记载消极的历史事件。第二种是使文献不记载立下有关战功士兵的事迹,即不记载积极思维历史事件。最后一种是用寓言的形式,来表达文献典籍无用的观念。第二大类是《韩非》反对“文学”的存在,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反对私学的发展,只允许“以吏为师”,让各级官吏来传授人们法家学说;第二个方面是反对提高“文学之士”的地位,否则百姓将效仿那些“文学之士”,这将不利于国民的“耕战”之业。本文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来看《韩非》中的某种观点,是其可取之处;但是文章对这种观念的源流与发展的分析还不充分,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评议人:刘佩峰

(级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方向研究生)

韩非崇尚法术而贬斥“文学”,把文学看作法术的对立物。然而,阅读他的文章给人一种深入骨髓、酣畅淋漓的感觉。后人如黄庭坚、胡应麟、康熙皇帝均对韩非文章风格极为推崇,这与其“息文学”思想相抵牾,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栗同学这篇文章的优点有:这篇文章的分析角度比较新颖,从韩非庞大的思想体系中,截取一个小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更有利于把握和操作;文章附录中辑录了《韩非子》中所有有关“书籍”“文学”的表述,可见栗同学课后做了充分的准备,这种认真的态度非常值得肯定。

其次,一些个人建议:题目表述不通顺,个人建议稍加修改;文章第一部分论述详细而且条理清晰,但第二部分有些简略且与整篇文章联系不够紧密。我觉得第二部分可以将秦始皇“焚书”的前因后果以及“焚书”的类型做详细的论述,再结合第一部分《韩非》中体现的“息文学”、“轻视书籍”的思想,从而找到两者的相关关系,这样更能契合文章的论点。;结尾有些仓促。一般来说,论文最少由三个部分构成。在结尾部分可以将中心主题强化论述,这样显得有头有尾。

结语

《墨学视域下的韩非子思想还原》:作者论述逻辑清晰,讲韩墨思想之间的联系从韩非的活动轨迹抽丝剥茧,以文本作为佐证,以田鸠作为纽带,层层深入分析了从墨子之法到韩非之法,从墨家的尚同到韩非的绝对君权,从墨家的实用主义道韩非的非道德主义这三方面二者之间的联系,文笔清晰有力,论证过程丝丝入扣,值得我们效仿。

《韩非人性论的政治导向》:作者认为韩非的人性论阐发的是人性自利自然主义论,正因为对人性有如此的认识和判断,韩非推崇以二柄为手段治理一个国家从而构建了一个君主本位来驾驭群臣和治理民众的治世图式。全文以韩非的人性论为推导起点,细致论述了韩非提出的重要的政治概念的起源继承与发展关系,特别是将韩非与荀子观点列出,进行了清晰有力到位的比较,令人印象深刻。

《韩非女性观研究》一文另辟蹊径,从女性视角研韩非思想,角度新颖,本文从《韩非子》一书中的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和价值以及形成背景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材料充分。但阅读过程中有一疑惑想向作者请教,文章第一部分的女性形象中写到的贵族女性和普通女性用了红颜祸水、争宠暗斗、莣顾礼法、愚昧自私这些词语作为概括,请问这些词语是指女性的共同特点还是对女性的分类,若是分类,那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韩非子一书处理史料的方式》:本文论述有理有据,字里行间娓娓道来,仅仅提供一两点建议以供商榷:本文似缺少独到性深刻性的论点,这三点处理方式似乎是很多元典共有的,能否仅仅属于韩非一书独有的特殊的处理史料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论述?

《韩非子说类文体研究》:本文作者将说这个文体具体内涵主要特征做了总结式的梳理,进而判断除韩非子的说体文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说体文,但是具有突出的说要素,可以将其视为一类,进而将其分为两种并阐述了其重要的文体意义。全文在爬述说这种文体的已有研究时写的细腻细致,条分缕析,令人眼前一亮,从文体角度论述讲述韩非子说类文体重要的文体意义,是个极有意义的视角,值得我们学习。

《从韩非子思想到始皇“焚书”——分析韩非子思想中促成“焚书”的内容》:始皇焚书是可以说是震动史册的事件,对此事件的论述汗牛充栋不绝于书,作者从韩非子的思想的青萍之末推导到始皇焚书的风雷突起,读来为之一振。但作者论述的结构并不清晰也不完整,一些关节处语焉不详,韩非思想与始皇焚书并未做出清晰的因果关系的推导,仅仅几语带过,始皇焚书这一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这一事件与韩非思想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并未透彻地道明,让人觉得遗憾。

本次读书会是本学期最后一次读书会,从选题到内容可以看出发言的同学对本次读书会十分重视。同学们立意新颖,准备充分,在论述和探讨过程中碰撞出的火花使在场聆听的每位同学受益匪浅。在各位同学的配合下本次读书会顺利展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各位同学在交流中学习,在切磋中进步,希望我们可以把读书会这种优良的学习模式继续推行下去。

总策划

马世年教授

文案整合

柴妍祁洋

排版编辑

祁洋柴妍

审阅

华启焜









































银川治疗白癜风医院
哈尔滨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jj/1713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