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中国第一个圣人,竟然不是孔子,而是他
中国元圣
在儒家,周公姬旦被尊为元圣,元者第一个的意思,原点的意思,原初的意思,堪称中国第一个圣人。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汉朝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业绩,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周公做了什么事使其备受推崇?
他做的最大的事就是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
中国礼仪之邦奠定中华文明基调
咱们经常说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制度、礼乐文明,这些都是从周代才传下来的。不过那个时候说的礼仪,跟咱们现在说的礼貌、礼节等等,平常待人处事的规范还不一样。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一套非常重要的国家级制度,可以稳定国家,防止动乱,这套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延续了几千年。
为什么这套制度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呢?咱们还得从礼乐制度的总设计师讲起——他就是周公姬旦,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这位伟大的周公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周公在他的家族当中以仁孝著称,而且在武王伐纣的战争当中,他还是一位勇猛刚强的将领,亲身保护兄长武王的安全。不过,文武双全还不是最厉害的。周公真正了不起的是为西周的稳定设计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而且一不小心就塑造了后来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
周公沐发吐哺管理国家
话说武王伐纣以后,周代的天下并没有彻底稳定。商纣王虽然死了,但是周人并没有能力彻底消灭殷商。周人这个族群人数太少,镇不住整个东方,而殷商的残余势力依然很强大,除此之外,周边其他民族也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周武王忧心忡忡,为周朝的安定耗尽了心力,伐纣成功以后没两年就去世了。而太子姬诵此时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孩子,西周面临建国以后的最大危机。这个时候,周公不得不挺身而出,来管理国家。
传说周公在朝堂上抱着还是小娃娃的成王发号施令,号称“摄政”。“摄政”,就是“代理管理国政”的意思。天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等着周公来拍板决断,来找周公的人像流水一样不断,以至于他连一点儿私人时间都没有,“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吃饭的时候有人来找他办事,他就吐出嚼了一半的饭,跟人说话,洗头洗到一半有人来找,他就握住湿漉漉的头发出来会面,就怕耽误了国家大事。
可是,就算周公如此鞠躬尽瘁,还是有人对他不满,怀疑他有篡位的野心。这群心怀不满的人里头,挑头的居然是周公的两个兄弟,负责在东方监视殷商遗民的管叔和蔡叔。他们一边到处散播谣言,说周公将会对成王不利。一边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还拉拢了在东方的淮夷部落,公开发动了叛乱。华夏大地上战火重起,西周的王权陷入了危险之中。
建立宗法制度运用政治智慧
周公联合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老臣,火速行动平叛,很快击溃了管叔蔡叔跟武庚禄父的叛军。但是打仗只是治标,并没有解决稳定天下的根本问题,怎么才能让周天子的权威牢牢地树立在广袤的中原大地呢?
西周建立之初,除了殷商残余势力的威胁之外,还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方面,殷商时期,天子自己实际控制的领土并不是很大,而远方的小国,天子常常鞭长莫及,非常容易发生叛乱。
这也就造成了另一方面的问题,那时候的诸侯,大多都是地方上的土著势力,天子和诸侯的关系很松散,时好时坏。大多数时候诸侯们只是对天子表面上服从恭顺,纳贡称臣。这样的国家就像一盘散沙一样。
周公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为西周设计了一套新的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周公的分封制跟从前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周人的家族宗法制推行到了国家层面。
什么叫宗法制呢?
宗法制就是一套基于血缘亲疏关系制定的等级制度,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就是立嫡立长,也就是说,家族的继承关系,首先考虑正妻所生的长子。比如天子的继承人,应该由王后所生的长子担任。王后是正妻,正妻的孩子才能当嫡子。如果是地位低下的嫔妃生的孩子就是庶子,庶子即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越位。所以在家族内,嫡系总是比庶出要高一头,这就是家族内等级关系的基础。确定了身份等级,那就解决了家族内最麻烦的一个问题——大家该听谁的话。庶子服从嫡子,嫡子服从父亲,这样家族领袖的权威就得到了亲情伦理上的支持,也相对可以减小家族内部互相争权的风险。
周公分封诸侯三六九等
那周公是怎么把这套宗法制用到分封上去的呢?宗法制要求立嫡立长其实是在强调一套严格的等级划分。周公的分封制,也把诸侯分成了三六九等,模仿家族关系把他们有机地组织起来。
周公分封的诸侯,可以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就是周天子的叔伯兄弟们,这些妥妥的都属于天子家的自己人;第二类是异姓功臣,他们跟周人之间还保持着稳定的通婚关系,所以也都是周天子的亲戚;第三类的诸侯,就是从前夏商时代的那批土著诸侯了,这批土著其实地位比起前两类诸侯来要低一头,他们有时连诸侯都称不上,只能叫“附庸”。啥意思呢?诸侯是有资格直接朝见天子的,附庸不行,附庸都是一些弱小的势力,是依附于周围大诸侯国的。从天子到诸侯再到附庸,这套结构就像一棵大树一样,周天子就是树干,诸侯就是长在树干上的树枝,而附庸就像是枝条上的树叶。
周公设计的这套分封制,把国家有机地组织起来了,诸侯之间就不再是一盘散沙,这样就为国家建立了秩序和稳定的前提。
除此之外,周公的分封还有地理上的精密布局,一些重要的诸侯国都被安排在地理要冲交通要道上,这样可以像盾牌一样抵御四方其他民族的入侵,而在周天子远征的时候又能起到前线基地的作用。周公的制度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为周代的天下稳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确定文化等级制度文武兼备
而周公更了不起的地方还在于,他意识到要维护这套制度的权威性,不能光靠武力,还需要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就是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文化上的等级制度,这套礼乐制度主要是为了贵族的不同阶级,跟平民没有啥关系,所以才有“礼不下庶人”这句话。礼乐可不光是只有礼仪和音乐,礼乐反映在宫殿、服饰、饮食、车马、歌舞、祭祀,甚至战争几乎所有的贵族生活场景里头,贵族们从小就接受礼乐的教化,长大以后就能自觉地按照这套制度来生活、来统治。我们从现在保留下来的西周青铜器上,还能看到礼乐制度的影子,这些精美的青铜器的数量和形状,都要配合使用者的身份,社会的等级和权威已经在这些不会说话的器物上得到了体现和固化。
《史记》当中对周公不乏赞美之辞,但除了伟大的制度设计以外,司马迁更着重讲了周公舍身为公、不惜牺牲的高尚品格。周武王临终的时候,周公向神祈祷希望能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武王;周文王年幼时重病,周公剪下自己的指甲,献给河神,请河神把成王的灾病移到自己身上。这些祝祷的记录周公都命令严密封存起来,不让别人知道。
等到成王长大亲政,有人向成王离间周公,说周公权力太大,恐怕会对天子不利。周公听到谣言,为了避罪流亡到南方的楚国。后来成王亲自检视国家的档案文献,发现了从前周公祈祷神明的这些记录,才彻底明白周公的一片赤诚之心,赶紧派人请他回来。
一片赤诚之心孔子偶像
周公临死前,嘱咐要把自己埋到洛阳去,洛阳是周公亲自设计修筑的一座堡垒,是周人管理东方诸国的据点。周公选择远离周人故乡的洛阳做葬身之地,一是为了表示自己臣下的身份不敢与天子同葬,另一方面也是在表示想在死后继续鞠躬尽瘁守卫周朝的天下。但成王在周公身后还是下令,要把周公和文王、武王埋在一起,用来表彰周公对西周的伟大贡献。
周公设下的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自上而下等级分明,这就是后来孔子一生追求的社会秩序。儒家的基本观念,脱胎于周公建立的礼乐制度,这就是我们千年的华夏礼乐文明之根。
月亮最爱小朋友边走边看,知我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