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ldquo呦呦鹿鸣浅吟低唱rdq
鹿邑县著名的景点——千年白果树,位于鹿邑县东北9公里处,涡北镇孙营村之东,北临惠济河畔,许亳高速公路从它旁边穿越而过。
据传,此树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所植,现仍枝繁叶茂。树高50米,周长9.5米,荫影盖地60平方米,5个成年人手扯手方能抱严树身。此古树闻名于豫东、皖北,实为树中之王。
涡北镇的惠济河岸上为什么植有银杏树?据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王莽篡夺西汉政权的第二年,刘秀率领兵士在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与王莽军交战,因寡不敌众败退,被莽军驱逐于赖陵(王莽执政时改苦县为赖陵,即今鹿邑县,时属豫州陈国)。正当刘秀陷于绝境时,刹时天昏地暗,狂风骤雨接踵而来,伸手不见五指。不一会儿,风过云散天晴,忽现一位老者,将刘秀及其所率的散兵领到一个小村庄(即今惠济河畔的银杏树处)安歇。莽军视刘秀军败去,遂离去。刘秀对莽军仍有疑心,认为此地不易久居,遂改变方向经陈国(淮阳)到南顿县(今项城市南顿镇),找到当县令的叔父得以安宁。
西汉末年,陈国淮阳王刘玄在公元23年战败王莽,结束了王莽17年的篡政。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史称东汉。刘秀称帝后念念不忘当年被救之地,遂亲手栽植吉祥白果树一株,以示感恩。
白果树时至今日,虽经两千余年的风霜雨露,仍然生机勃发。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此千年古树如今已成鹿邑著名旅游景点。在此千年古树旁,民众集资重建了一座轩辕黄帝庙,香火十分繁盛。
滋兰九畹文/郭士飞
我师父郭亚东先生养兰爱兰,他所写梅兰竹菊小品画,是不可多得的宠儿。我学画兰,因老师而心仪,算是爱屋及乌吧。
?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关于兰的故事: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他诗中歌颂的“兰草”,正是写的生长在家乡秭归县周坪乡九畹溪畔的九畹兰。西陵峡南岸有条小溪名叫九湾溪,有首民歌为证:“上九湾,下九湾,九九八十一道湾。有心湾里打个转,一双草鞋穿一天,进门两块赤脚板。”
?相传屈原受南后郑袖,上官大夫靳尚的陷害,被楚怀王解除了左徒职务,任命他个三闾大夫。屈原终日郁郁不乐,他不是为丢官而难过,也不是为职务不满,而是为楚国的前途命运担心。女婿见屈原茶不思,饭不想,眉不展,颜不开,劝他回乡看看。屈原小时候听说故乡九湾溪的兰花蕙草圣洁高雅,异香扑鼻,决定去九湾溪。阳春三月,屈原告别郢都,带着一帮弟子去到九湾溪,见这里风景奇秀,气候宜人,百花争芳,百鸟争鸣,林木郁郁葱葱,溪水哗哗啦啦,西陵峡这道天然屏障把乌烟瘴气,尘世喧嚣挡在峡门之外。屈原决定在九湾溪开馆讲学,为国育才,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他一边教授昭、屈、景三性子弟,一边招了些下层百姓的子弟入学,率领学生在学馆周围种植了九畹芝兰,百亩香蕙,启发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做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学馆内外洋溢着一片浓郁的馨香。?后来,老百姓们在九畹溪两岸到处种植兰草,越种越多,越传越远,到处长出扑香扑香的兰草花。至今,人们都叫它“九畹兰”。九畹兰,每年春秋两次盛开,花香四溢,贫瘠能生。民间流传有诗为证:“百草之中她最青,脊薄之地能生存,七月久旱不褪色,三九寒天报春枝。”老师讲到尽兴时会净手焚香,铺纸展豪画几幅兰草,然后点根烟默视良久。
?老师说,兰类多花香,世人都喜欢种兰,赏兰,这是有道理的。只是奇怪的是,世界上几乎只有中国的文人画家热衷于“写兰“”,我国自宋代以来,精美的作品层出不穷。在西方,兰的精品画作是少之又少。老师说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缘故。兰形状特别,它叶子细长伸展,花色优雅。非常适合用中国绘画的工具来表现。水墨画可以将兰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对而言,西方画家用来表现兰形式的工具和颜料略逊于美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中国文人画家喜欢“写兰“.中国的画总是强调写意”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虽兰是一种植物,但兰对于文人画家来说却是精神的象征,因此古代画家常把画兰称为“写兰,”,写兰“的目的是写意,写心中之清气。
?兰象征着什么样的精神呢,为什么历代文人画家都有很深的兰花情结?兰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兰能跻身“四君子”之列,必然有着非同寻常的“背景”支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标榜做人要遵守“君子之道”的是孔子,而孔子在谈及“君子之道”时常常用兰之花作为比喻。例如,《周易系辞上传》记载了孔子的一句话孔子说:‘君子之道,是出或进,或默言。君子与人合作,必须一心一意。当两个人一起工作时,他们的力量足以打破坚硬的金属。他们的肺腑之言像兰的花一样芬芳。孔子还称赞兰的花香为“王香”,所以后来人们称兰花为“王香”、“香祖”、“国香”等。然而,早在战国《荀子宥坐》里,评论孔子热衷于拯救世界却不为王侯所用时就说:“福志兰生于密林深处,并不骄傲,因为他是无名之辈。 君子读书不为将军,穷而不为困,忧而不坏,心不惑终。”显然,荀子把孔子比作空谷幽静的兰,虽然没有被王公们利用,但并没有像兰之花那样改变他崇高而崇高的利益。《周易系辞上传》里,孔子把君子比作兰花,君子兰花也得名。
?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无不为兰花之品格和迷人的魅力而倾倒,与兰花结下不解之缘,视兰花为人格高洁之象征。因此留下不少名人与兰花结缘的故事。老师一一给我讲过,王羲之摹兰。正因为其常和文人墨客邀约聚于“兰亭”,才有了书法界的绝世之作《兰亭集序》;鲁迅养兰。鲁迅的祖父、父亲也都养过兰花。稍大一点时,他常约二弟作人、三弟建人至城内府山、塔山采兰。每年二三月份当兰花开放时,三兄弟常去会稽山、兰渚山、箬山春游、采兰。一次郊游,鲁迅和周建人、王鹤照去游览会稽山下到了大禹陵,浏览了禹庙、窆石亭,就上会稽山采兰。后来,鲁迅把这次经历,写成《辛亥游录》;周总理赠兰。周总理在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亲切地会见了日中友好人士松村谦三先生。并特地挑选了一盆叫“环球荷鼎”的兰花极品赠于他。当松村先生接过这盆兰花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知道“环球荷鼎”的珍贵,他更知道周总理的美好心意。“兰”象征美,“兰”象征着友谊,总理希望日中友谊像“兰”一样常青,像“兰”一样馨香。
?关于兰,老师貌似有讲不完的故事,我当然永远也听不够。在和老师的多次交流中,我懂了兰富而不傲、容古留芳。淤泥而不染,经岁寒而不凋,清介坚劲之美,更非莲所能比拟,可谓是花中真君子!难怪这出自深谷的一缕幽香,让中国世代贤达格外痴迷。
?潘天寿画兰,几笔行云流水过后,兰花就挺拔于纸上,自然而随意;黎雄才画兰,颜色亮丽却不耀眼,在画兰的高手中独具一格;张大千画兰虽少,但实力深厚,将兰花的轮廓与神韵描绘得丝毫不差,以形写神,大师之最;吴昌硕画兰,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刚劲有力;白蕉出生书香门第,能篆刻,精书法,能诗文,以擅长画兰。谢稚柳说:“云间白蕉写兰,不独得笔墨之妙,为花传神,尤为前之作者所未有。”“以书法写兰,粉蝶翠荷,不入前人一笔。”;黄胄画兰,如其擅长的人物画与动物画一样,线条流畅有力,墨色通透多变,幽兰在他笔下多了一些奔放自然的味道;朱屺瞻画兰,线条朴拙老辣,尤其是浓墨干笔擦出的飞白线条,苍苍茫茫,耐人寻味。郑板桥画兰,在他的画里,你常常可以看到书法的笔法,正如他画的兰花“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俨然融入了草书的笔意,着实使他的兰花拥有了非同一般的潇洒。我眼里老师的兰草兼容诸多。
?老师曾居位上层,从不畏权贵。老师被冠冕诸多头衔,只一笑了之。老师虽贵为书画名流,却常留恋于布衣之交。老师的书画被视为不可多得的墨宝,然知音易求。老师喜粗茶淡饭,老师爱棉布素衣,老师常深居简出。
?前日黄昏,我与妻去探望老师。春日里老师书房门口的几盆兰草迎风舒展,老师正与他们对视。几缕银丝,一副慈容,嘴角的微笑格外亲切。妻带来的一份蒸野菜,一碗绿豆粥老师吃的津津有味。饭后老师手把手再次教我习兰,之后又挥笔写了数十张兰谱赠于我留做日后临摹。看着老师满头大汗,我甚是心疼,慌忙剥一丑橘给他。
?我书房门头悬挂着老师赠给我的“滋兰九畹”四字匾额,每次看到,我就会想起“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这首诗。每次想到老师,一缕兰香总会从心头掠过。
(画作为郭亚东先生作品)
作者简介:
?郭士飞,老子故里人,师从郭亚东。河南诗人网认证诗人,周口市作家协会会员,鹿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鹿邑县硬笔书法协会理事。喜文弄墨,偶有小文刊发。
?题字:程度
编辑:郭士飞
审核:侯俊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