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先秦文学第四五六章下
第二节诸子散文
一、《论语》《孟子》《荀子》《礼记》
《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学说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观念等。
《论语》用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孔子的言行。或简单应答、点到为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道来。此外,《论语》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情,从而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
《孟子》
孟轲与其门人所著文集,儒家经典之一。
在思想主张方面,孟子侧重将孔子道德修养的“仁”发挥到极致,进而提出“仁政”的政治论,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文章特点来说,《孟子》发挥了《论语》的语录体,《孟子》基本上都是对话体;此外,《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观点就是出自《孟子》,且文章喜用排比、对偶,文辞铺张扬厉,故而文风犀利、气势浩然。但同时也“言近旨远”,文章大抵通晓明白却又富有深意。
《孟子》对后世散文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荀子》(小知识点)
战国时期、哲学著作、专题散文、长于辩驳、荀赋(赋的源头之一)
《礼记》(小知识点)
战国至秦汉年间、解说《仪礼》的文章选集、作者不止一人、内容涉及多方面、抽象晦涩的道理通过生动有趣的形象喻出。
二、《老子》《庄子》
《老子》(小知识点)
《道德经》、哲学著作、道家奠基之作、语言凝练含蓄、常用四言、哲理论文,有中心论点、先秦说理文
《庄子》
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文章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内篇为庄子自撰,外篇和杂篇出自后学之手,故而在思想和艺术风格上内篇与外、杂两篇在基本统一的前提下有一些差异。
《庄子》以寓言故事见长。文思跳跃,富于抒情意味,善于通过细致描写书写人物的动作、神态。鲁迅认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韩非子》《墨子》《孙子兵法》《易传》
《韩非子》(小知识点)
法家、集大成者、举例论证、寓言(不仅“断章取义”,还创造寓言故事,佐证自身观点,为寓言成为一种独立文体发挥重要作用。)
《墨子》(小知识点)——墨子言行录、意显而语至、
《孙子兵法》——孙武、兵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
《易传》——《周易》的组成部分,通晓明白、对偶排比
第六章屈原
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政治家,代表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是历史是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与《诗经》不同,《诗经》以“观风俗”的现实主义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屈原的作品则是文辞惊艳的浪漫主义风格。故而“骚”与“风”比肩,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两个最高标准,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离骚》
屈原代表作、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伟大人格、比兴手法、“风骚”
楚辞
名称含义(文体名称、文集名称)
特点(楚地、巫文化和民间歌谣、骚体)
文集收录内容(屈原、宋玉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