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父母真的没有错么其实是

发布时间:2023/3/28 13:00:01   点击数:

最近一期《奇葩说》再次将原生家庭问题,摆在观众面前进行讨论,从大家的反应中不难看出,原生家庭问题已经是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了。正如那句话所说的:“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着,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那些在童年受过父母“伤害”的孩子,往往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缺陷,要么性格乖张,过于强势,要么沉默寡言,逆来顺受。他们在父母的嘲讽下逐渐丧失了信心,对自己喜欢的不敢去追求去拥有,这种从骨髓中透露出的自卑感,成为很多人一生的梦魇。

午夜醒来,回首过往,一声感叹。

传统孝道与“父母无过”

但当我们试图想要证明父母是错误时,却往往会被一句看似无赖却又被流传下来的话扼住喉咙: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句话出自清代金缨(又名金兰生)先生编写的《格言联璧》,这本书相当于古代版的名人名言,收录的大多数先贤对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以及治国平天下理解和劝勉,这句话的原句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齐家类》

带着先贤的道德光环,同时又有孝道作为加持,让这句话成了一具子女难以反驳的枷锁,因为按照这句话的字面理解和要求,只要子女对父母产生了质疑,就是不孝,是对孝道的质疑,而一旦上升到这一高度,普通人就基本毫无反驳的勇气了,因为孝道在中国的影响真的是太深远了。

孝道最早源于西周时期对祖先的祭司,而后又在春秋战国时被儒家发扬光大,孔子、孟子、以及荀子都对孝道进行了相应的阐释,随后孝道又伴随儒家文化发展,逐渐成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一部分。此后几千年,孝道的地位又不断上升,如文化基因般烙印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当中。清代著作《围炉夜话》中更是提出了““百善孝为先”,由此可见孝道对中国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都曾按照“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来践行自己所谓的“孝道”,对父母的安排百般迁就,对父母的错误更是一忍再忍。但不得不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曲解了这句话,或者说得更准确些,“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其实是一句断章取义的话。

“父母无过”的真实含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是在中国传统宗族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在古代,同宗同姓的族人,会以家族祠堂为中心聚居在一起,每一位宗族中的人都会被收录进族谱当中,逢年过节整个宗族的人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

而在日常生活中,宗族会推选出德高望重的长辈出任族长(一般嫡传),负责管理宗族中的内部事务,对为家族做出贡献的人做出表彰,对违背家法的族人施以惩戒。在这个稳固“管理体系”中,无数身为父母的人同样也受到宗族的监管,但凡做出不敬长辈,不爱护后辈的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所以,“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并非是在说父母做的都是对的,毕竟是人就会犯错,如此绝对的事情在现实中也不会发生。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当父母犯了错,理应由宗族族长负责惩戒。身为子女的只需要做好自己,无需越俎代庖来指责父母的不是。

但随着时代变化,宗族文化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了历史,祠堂被拆毁,家族的族谱也大多被付之一炬,曾经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宗族文化,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已经变成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汇。宗族已经不再,曾经负责监管父母言行的系统也荡然无存了。

我们知道,一个被监管的对象一旦失去监管,后果是可怕的,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有对子女动辄打骂的,也有对子女冷嘲热讽的,甚至还有将错误观念灌输给子女,这是造成最近十几年家庭问题频繁爆发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父母也会犯错,要知道对于他们来说当父母也是头一遭,没经验有畏惧都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这时候如果我们依然盲从于古代宗族制度下的理论产物,岂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对于文化,对于亲情,我们都应该学会与时俱进,学者改变去适应时代发展。

当然,对于父母犯的错,交流起来的方式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当面顶撞首先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作为来到这个世界后至亲,为何不多花点心思在良好沟通上呢?

作者:问心一笺

原创首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81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