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力荐最有价值的小说修德养性,一生必读
今日推荐:《修德养性》作者:于永玉;吴亚铃。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德治教化篇
仁爱与道义,尊敬与和睦,虽然有所不同但却能够相辅相成。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晋·陶渊明《咏贫士》
早晨能伴随着正直与仁义而生,即使傍晚牺牲了,也不感到遗憾。喻指仁义同生命一样可贵。
重义如泰山,轻利如鸿毛。
———晋·傅玄《傅子》
视道义如泰山一样重,视财利如鸿毛一样轻。
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试为衡石。
———晋·傅玄《马钧传》
道德高尚的君子不会利用别人的短处来害人,而以实际考验来衡量他人。
以仁为富,以义为贵。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将仁德视为财富,将道义视为珍宝。
死必得所,义在不苟。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鲂传》
死一定要死得有价值,坚持道义在于不苟且偷生。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不担忧自己的地位不尊贵,而担忧自己的道德不崇高。
愿竭力以守义兮,虽贫穷而不改。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愿意竭尽全力信守道义的人,虽然贫穷也不改变信念。
专为己则损仁,若义重于生,舍生可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乔传》
一心为了一己之私利必然会丧失仁德,如果为了道义而牺牲生命,那也未尝不可。
不在逆顺,以义为断;不在憎爱,以道为贵。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梁传》
不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应当以道义决断一切;不管是憎恨还是喜爱,都应当把道义放在首位。
知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
有智谋的人不会以危害众人为代价来行事,仁爱的人不会用违背道义来建功立业。
生为重矣,比义则轻。
———唐·魏征《隋书·诚节传传论》
生命对于人是最重要的,但与道义相比则显得微不足道了。
人失道而亡,得道而存也。
———唐·魏征《群书治要·三略》
人失去道义必然要灭亡,只有得到道义才能生存。
游逸过乐,败德之源。
———唐·魏征《群书治要·尚书》
过于贪图安逸和享乐,是败坏道德的根源。
德之休明,不在位之高下。
———唐·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
道德的完美和宏扬,不在于人的地位的高与低。
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置于死,二视之如鸿毛也。
———唐·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如果死得比道义重,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如果死得比道义轻,他的死比鸿毛还轻。
以义取人,以道自任。
———唐·韩愈《送石处士序》
要以道义为标准选用人才,要以道义为准则来衡量自己是否胜任。
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
———唐·韩愈《感二鸟赋序》
自己的行为不敢有半点不符合道德礼义之处。
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
———唐·韩愈《行箴》
行为违背道义,言谈违背法度,即使没给自己带来什么害处,最终是要后悔的。
子而信子之义以游其内,生而死尔,乌置存亡得丧于蓏果痈痔草木耶。
———唐·柳宗元《天说》
如果你坚信自己的道义并把它当做自己行动的准则,就应当为道义而献身,何必把生死得失寄托在瓜果、痈痔、草木这些生活琐事上呢?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唐·柳宗元《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只追求志向合乎时宜而不期望地位高贵,只要道义存在就不敢苟且偷生。
君子谋道不谋富。
———唐·柳宗元《吏商》
君子追求的是道义不是谋取财富。
睫在眼前犹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睫毛长在眼睛上却看不见,道义并非身外之物有什么不能求得。
智者不背时而侥幸,明者不违道以干非。
———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
聪明人不违背时尚以获得意外的收获,明智的人不违背道义而求取不应得到的利益。
时不可以苟遇,道不可以虚行。
———唐·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
时俗不能随意投合,道义不能虚假地实施。
树至德于生前,流遗爱于身后。
———唐·吴兢《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生前要培养高尚的道德,留下仁爱的精神传给后世子孙。
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
———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君子的远大抱负,是实行仁义,弘扬高尚的道德;小人的本性,是喜欢诬陷他人对人谄媚,从而为自身谋私利。
勿叹蹉跎白发新,应须守道勿羞贫。
———唐·岑参《送费子归武昌》
不要叹息虚度光阴,应该信守道义,不要因为贫困而感到羞愧。
不义,虽利勿动。
———宋·苏洵《心术》
不符合道义,虽然有利可图也不要做。
义利利义相为用。
———宋·苏洵《利者义之和论》
道义与利益,利益与道义,两者互为所用。
智足以周知,仁足以自爱。
———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聪明可以使人通晓一切,仁德可以使人自尊自爱。
威与信并行,德与法相济。
———宋·苏轼《张世矩再任镇戎军》
威严与诚信同时存在,道德与法规互相补充。
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
———宋·苏轼《子思论》
富有同情心足可以推行仁德,而仁德却不仅仅停留在同情心之上;有了羞耻之心足可以坚持道义,但道义却不仅仅停留在羞耻之心上。
非德之威,虽猛而人不畏;非德之明,虽察而人不服。
———宋·苏轼《德威堂铭》
缺乏道德修养的威势,虽然凶猛但人们并不惧怕;不道德的明察,虽然自以为高明但人们并不信服。
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
———宋·苏轼《道德》
用最诚恳的态度施行道义,用最仁德的行为修炼品德。
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
———宋·苏轼《思堂记》
面临道义而想到一己之私利,施行道义时就不会果断;面临打仗而想到逃生,打仗就不会尽力。
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
———宋·苏辙《东轩记》
遵循着真理去追求道义,去掉浮华从而获得成就。
苟由其道,其势可以自得;苟不由其道,虽强求而不获也。
———宋·苏辙《上皇帝书》
如果按照道义行事,那么自然可以得势;如果违背
德与才不同,虽古人鲜能兼之。
———宋·苏辙《牛李》
道德与才能是有很大区别的,即使是古代圣贤也很少能够做到兼而有之。
此身倘未死,仁义尚力行。
———宋·陆游《读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
只要生命还在,就要大力推行仁义。
学不期言也,正其行而已;行不期闻也,信其义而已。
———宋·王安石《宝文阁待制常公墓表》
做学问不是为了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为了指导正确的行动;所作所为不是为了别人能够看到听到,主要是为了合乎道义而已。
道体从来只贵通,不容一物碍其中。
———宋·张九成《横浦心传录》
道德体系始终以通晓最为重要,不容许有任何不干净的东西参杂其中。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道》
一旦培养了高尚的道德,各种美好的言行就会随之而来。
一介之与万钟,若论利,则有多寡;若论义,其理一也。
———宋·杨时《龟山先生语录》
轻微的与优厚的相比较,如果单从利益的角度讲,的确有多少之分;如果用道义衡量,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道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饱,衣之御寒也。
———宋·李侗《上罗仲素书》
道义可以医治人的心灵,像饮食能填饱肚子,衣服能抵御严寒一样。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常。
———宋·朱熹《二程遗书》
品德高尚的人讲起话来有内容,做起事来有礼法。
君子学道则务本,小人见利则忘生。
———宋·邵雍《善恶吟》
品德高尚的人以追求道义为根本,小人见到利益就会连生命都忘记了。
君子尚义,小人尚利;尚利则乱,尚义则治。
———宋·邵雍《义利吟》
有德行的人崇尚道义,小人崇尚私利;崇尚私利必然会导致混乱,崇尚道义则会有秩序。
崇位厚禄,人心弗欲者,鲜矣;然取之不以道,昔人不贵焉。
———宋·王禹偁《送戚维序》
高贵的地位和优厚的俸禄,不想得到的人很少。但是取得这些不是用道义,古人是不以为宝贵的。
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宋·黄晞《聱隅子》
活在世上而不懂得学习,与死了没有什么两样;学习而不懂得道义,与不学习没有什么两样;懂得道义而不照着去做,与不懂道义没有什么两样。
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人事部》
品德高尚的人害怕失去道义,小人却担心失去利益。
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敬;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有道德的人受人尊敬,有才能的人被人喜欢;被人喜欢的人容易亲近,对所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观察一个人容易重视才能而忽略道德。
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庆幸别人遇到灾祸,忘却别人给予自己的救助,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天道以爱人为心,以劝善惩恶为公。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自然的法则以仁爱为根本,以规劝行善惩治邪恶为公理。
非吾义,锱铢勿视;义之得,千驷无愧。
———明·方孝孺《幼仪杂箴·取》
不符合自己遵循的正义,即使是很少的金钱也不应看一眼;如果所得合乎正义,就是千辆车子也受之无愧。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明·杨继盛《大明湖铁公祠楹联》
用钢铁般的肩膀奉行着道义,以辛辣的手撰写着文章。
君子所贵在守道,不在求荣。
———明·李豫亨《三事溯真·征圣章》
有德行修养的人贵在坚守道义,不在于追求个人的荣华富贵。
勿以小事而忽大,大小必求合义。
———明·薛瑄《薛文清公从政录》
不要因为小事而忽视了大事,大事也好小事也罢都必须符合道义。
德进则言自简。
———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慎言》
品德修养有所长进,言语自然简洁。
事来不问大小,即当揆之以义。
———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接物》
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应当以道义来衡量是否符合正理。
人与文一。
———清·何绍基《使黔草自序》
人的思想品德与作品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
君子以道为乐,则但见欲之苦焉;小人以欲为乐,则但见道之苦焉。
———清·魏源《默觚·学篇九》
品德高尚的人把道义当做快乐,只要见到贪欲就以为是苦事;小人则把贪欲当做快乐,只要见到道义就以为是苦事。
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根据个人利益行事,将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
眼睛只盯着细小的私利,难以成就大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之忧愁为忧愁。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
大官小官都争夺一己之私利,国家就危险了。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孟子·滕文公上》
大禹在外治水八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过。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孟子·尽心上》
杨朱主张为自己,连拔下一根汗毛这样对天下有利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喻指极端自私自利的人。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尽心下》
修养身心没有比减少私欲更好的办法了。为人如果少有私欲,虽然有时也会失掉纯洁的心灵,但那是很少的;为人如果过于满足私欲,就算有时也还有点纯洁的心灵,那也是很少的。
志忍私,然后能公。
———《荀子·儒效》
人只有立志克制私心杂念,才能够一心为公。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
———《荀子·王制》
人生在世不可以离开群体而独居。但在社会中要有分工合作,否则社会将出现混乱的局面,人类的生存就会变得困苦不堪。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
———《荀子·不苟》
具有公心,就能明察是非真伪;出自私心偏心,就分不清美丑利害;正直诚实,就会事事顺利;欺诈虚假,则会到处碰壁。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好义也。
———《荀子·大略》
即使是尧、舜也无法使民众不考虑个人的利益,但却能使民众不因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正义公理。喻指人们在承认正当权利的同时,还应该把它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
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韩非子·十过》
过于任性,喜好私利,这是亡国、杀身的根本的原因。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韩非子·五蠹》
古时候,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文字,谋求自己的利益叫做“私”,和“私”相反的活动叫做“公”。公和私相互对立,这是仓颉早就知道的道理。
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之知矣。
———《韩非子·饰邪》
公与私不可不分明,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不可不审察,古代圣王是知道的。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
———《韩非子·饰邪》
追求私利的政策一旦得以实行,国家就要混乱;天下为公的政策一旦得以实行,国家就会长治久安,所以公与私一定要分清楚。
全大体者,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
能顾全大局的人,绝不会故意挑剔一些小毛病。
民多私利者,其国贫。
———《管子·禁藏》
如果民众多为自己谋取私利,国家必然贫困。
私道行则法度侵。
———《管子·七臣七主》
谋取私利之风如果盛行,那么国家的法律制度就会受到严重破坏。
私情行而公法毁。
———《管子·八观》
倘若徇私舞弊盛行,国家的法制就会被毁坏。
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
———《管子·内业》
说一句话能使所有的人信服,说一句话大家都听从,这是出自公心的缘故。
节欲之道,万物不害。
———《管子·内业》
克制私欲而行事,万物都无可奈何。
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
———《管子·形势》
风雨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不会遭到怨恨。喻指大
出公理,则远者自亲;行私为,则子母相怨。
———《管子·形势》
推行公理,即使是远方的人也会自动亲近你;行为自私,即使是母子之亲也会彼此埋怨。
公私之故,存亡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