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7 10:59:30 点击数: 次
河南郑州,人口超千万,生产总值超万亿,就是比起苏州、南京来也毫不逊色。当年一部《少林寺》让多少热血青年想要投身嵩山少林寺,没错,少林寺就在郑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郑州人文历史厚重悠久,但你绝对想不到会有这么多历史名人出自郑州,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到底有哪些名人是出自郑州。大郑州杜甫杜甫,郑州巩县人,唐代诗人。大家对于杜甫,都是相当熟悉的,这里只谈论为什么大家称杜甫为“诗圣”和为什么石壕吏不抓杜甫这两个问题。杜甫为什么大家称杜甫为“诗圣”。我们知道杜甫的诗反应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疾苦,茅屋顶都被风吹跑了,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问你服不服?加之杜甫的诗文,既有魏晋的风骨,又得古今诗文之体势,同时还具有向前看的精神。南宋诗人杨万里曾评论说:“圣于诗者欤?”,提出“诗圣”的说法后,一发不可收拾,后世许多大家,包括明朝才子杨慎,都“诗圣”、“诗圣”的叫,慢慢就成了官方代号。有吏夜捉人为什么石壕吏不抓杜甫。《石壕吏》的背景是,安史之乱中,郭子仪被史思明击败后,退守河阳。既然打了败仗,自然死伤惨重,需要补充军员,于是就会就地征兵。杜甫路过石壕村的时候碰到唐军抓丁,创作了《石壕吏》。杜甫时年四十多岁,那么为什么石壕吏不抓杜甫呢?首先,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本地人,听口音不是本地人呀。古代抓壮丁是拿着名册,逐家逐户抓人,叫做“点兵”,并不是逮着路人就抓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石壕吏惹不起杜甫。当时杜甫任职华州司功参军,赖好也是从七品的小官,小吏惹得起杜参军么你?白居易白居易白居易,河南新郑人,唐代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白居易5岁可作诗,9岁时因读书用功而口舌生疮,头发全白。16岁到长安携诗拜见大文豪顾况,顾况看了白居易的名字,调侃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当读到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感叹“有才如此,居亦易矣”。现在的米倒是没那么贵了,房价可要了老命了。白居易晚年沉迷美酒和妓馆,身边还有樊素和小蛮相伴,二人并称“素口蛮腰”,艳福不浅。后来七十年纪,力不从心了,遣散二位,这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多活了5年。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除了那首“春风吹又生”外,流传最广的两首。《长恨歌》讲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故事,“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形象而又绝妙,读来让人三月不知肉味。《琵琶行》则描述了一位半老徐娘的不幸经历,和她超高超的弹琵琶技艺。“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个寻常琵琶女,白居易都能写出花来,不能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能说牛人就是牛人,他就能写出来。李商隐《无题》唐朝还有一位大诗人,李商隐,也是郑州人,出生在荥阳。白居易晚年跟李商隐开玩笑说,希望来世能够投胎做你的儿子。后来李商隐大儿子取名“白老”……额,又一则黑色幽默。“唐诗宋词元曲”,诗以唐诗为尊,而以上三位可占唐诗半壁江山(不同于汪峰乐坛半壁江山之说,此乃小编以人品作担保,泣血推荐,拳拳诚意可表),威哉郑州,壮哉郑州!闲言少叙,接着介绍郑州名人。高拱高拱像高拱,新郑人,明朝政治家。高拱身处明朝,距现在年左右,不是太长。他的一生,可以为后人当中,聪明而又高傲者提供借鉴,因此将高拱生平略述如下:高拱8岁时就能背诵千言,人称神童,可惜最后被另一个神童张居正给黑了。不过初入国子监时,高拱和张居正一正一副二职合作无间,建立了不错的友谊。当初,首辅徐阶看中二位人才,企图拉拢。高拱眼睛长在头顶上,没有把首辅大人当回事,张居正则精明得多,转投徐阶门下。在多次与徐阶发生龃龉后,高拱被罢官赶回老家。不过后来徐阶退休回家后,高拱也没放过他,派海瑞到徐阶老家任地方官,海瑞这个人,钢铁直男出了名的,徐阶家大业大的,差点没保住。高拱的一生,印证了“生命不息,怼人不止”这句话,甭管官大的官小的,看不顺眼一通怼。由于高拱本人极其聪明,做事有能力又有魄力,虽然有点愤青,但是可以长期高居朝廷要职,只是结局是注定了的,被大太监冯宝和张居正联手拿下,高拱晚年还在写书怼这俩阴货。潘安潘安潘安,河南巩义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不过这文学家之名,完全被外貌给盖过了,不知是其幸还是不幸。“潘驴邓小闲”,看样子,长得好看在古代比有钱什么的还要管用,而如今世风日下,像小编这等明目皓齿,苍颜古貌的,还是不得不努力搬砖。不提文学,仅靠外貌潘安就可以吃饱饭了,传说潘安小伙长得实在太俊了,他年轻时,拿着弹弓,坐车到洛阳城外玩耍,姑娘们见了他,都不由得围着他流口水,而大娘们见了他,就拿水果投掷他(不知道是什么风俗爱好)。就这样,当潘安驾车回家时,总能满载而归,这就是“掷果盈车”的由来。列子列子像列子,本名列御寇,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能称作“子”的,就基本上等于或者无限接近于圣贤了。由于距今太过久远,这里不作详细介绍,总之,郑州出人才。另外,今河南省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座列子小学,学生已达到五六百人。韩非韩非子韩非,也称韩非子,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法家集大成者。不算黄帝,郑州光圣贤都大于等于两个。昔日,韩非和李斯同为荀子学生,可关于韩非之死,司马迁记载“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杀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可叹矣!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可惜许多主张不得韩、秦统治者见用。据说韩非有点口吃,估计是大脑转速太快,嘴跟不上。韩非子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许多名言,时至今日也被人们奉为圭帛。比如“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说的是,作为家庭主体的男女家长的作用,这也是困扰国人几千年的难题了。再比如“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教人做事、做人的道理只能讲得这么明白了,哪还要到处寻找心灵鸡汤?另外,他说的“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有兴趣的倒可以试试,能不能打破。申不害申不害申不害,战国时期郑国京邑(今郑州荥阳)人。高中时课本上对审不害变法一笔带过,着重赞扬了商鞅变法。实际上,申不害是不次于任何人的政治家、改革家。战国初期韩国是羸弱的。审不害配合韩昭侯,只用了15年时间,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古代牛人,是我们现在到处演讲的小企业家无法比肩的,所以有时间还是要多从古代牛人身上汲取营养。审不害曾在当时最顶尖的国立大学,齐国稷下学宫授课,与韩昭侯“金风玉露一相逢”,立刻实行变法。申不害以“术”见长,也就是“帝王术”。审不害帮韩昭侯实现集权,让大臣怀着一颗畏惧心,能够为君王驱使。审不害的“术”延续数千年不见丝毫衰弱迹象。另外,审不害曾促成了韩国发兵,联合齐国“围魏救赵”。任安报任安书任安,郑州荥阳人,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而知名。公元前91年,戾太子刘据不堪江充诬陷,发兵诛贼,与朝廷镇压大军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按兵未动,事后,汉武帝刘彻认为任安坐观成败,论罪腰斩。任安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推贤举士。直到任安入狱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一封著名的回信《报任安书》。这件事上,当忠义不能两全的时候,必须站在朝廷一边。次一点的选择,也要协助戾太子刘据,赌一把建功立业的筹码。作为弱者的第三方,按兵不动,无论哪一方获胜,都没好果子吃。只能说任安从政一般,只是因一封信而著名,拉低了前几位的智商和名声,咱们就不给他露脸的机会了。以上就是郑州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几位,如雷贯耳者尚有十数人,郑州不可不谓人杰地灵啊。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4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