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2/23 13:09:03 点击数: 次
关于《卫风·河广》背后的故事《毛诗序》说:“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为什么襄公之母会被驱逐出所嫁的宋国呢?原来,襄公之母得知母国卫国被狄人攻打侵占后焦虑万分,再三向丈夫宋恒公请求派兵支援,恒公便以女子干涉国政之名以一纸休书将夫人遣送回卫国。回到卫国的夫人一心帮助祖国复兴,卫国的国力也慢慢在恢复,但自己儿子所在的宋国却再也回不去了。儿子即位为宋襄公,做母亲的自然既思念又欣慰,但又碍于礼义无法看望,只好写下这首诗。《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被思念的宋襄公在历史上以仁义著称,他在得闻此诗后含泪在宋卫之间造望母台,每逢母亲生辰和自己生辰必登此高台,面向卫国礼拜。襄公最后死在这座望母台上,陵墓也建于此,这便是河北商丘雎县的名胜古迹“望母台”的来历。也许我们会说,反正宋恒公也不在人世了,身为一国之君的宋襄公何不就把自己的母亲接回宋国呢?但以襄公之仁,接母回国便是对亡父的不忠不孝,所以,他只好以此种方式来成全自己对父母的忠孝之情。得知了望母台的故事再来读这首母亲思念儿子的诗,是否感觉别有一番滋味?《河广》[先秦无名氏]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zhāo)。原文解析宋在现今的河北,卫在河南,确也相距不远。因此说“一苇杭之”,苇,是蒹葭的一种。杭,渡的意思,又指渡船。《屈原·九章·惜诵》:“昔余梦登天兮,魂中道而无杭”。“跂予望之”,这个“跂”意思是抬起脚后跟站立。《荀子·劝学》中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与其踮着脚看不如登高望远。“曾不容刀”,曾,这里是竟,乃的意思。同样的用法在《论语·为政》中亦曾出现:“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刀”这里是小船的意思。“曾不崇朝”,崇,通终。崇朝,一个早晨。《卫风·河广》是一首非常短的诗,但是,有很强的抒情性。用清代方玉润的话讲,是“飘忽而来,起最得势,语亦奇秀可歌”。诗的大意是:“谁说大河宽又广,一条苇筏就能过。谁说宋国很遥远,踮起脚尖就看见。谁说大河宽又广,竟不能容一条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到对岸。”恒公夫人被遣回到卫国,而这条不算宽广的河流对于恒公夫人来说,便是阻在她与她儿子襄公面前的汪洋大海,实近似远,仿若咫尺天涯。然而阻在恒公夫人与其儿子襄公面前的真的是一条不算宽广的河流吗?实则阻碍他们见面的是当时的礼仪啊,是当时的礼义让恒公夫人不能回到宋国,也是当时的礼义让襄公不能把母亲接回宋国。以上就是小虫子对诗经《河广》的学习,有不当之处望指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7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