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名言 >> 热衷编三字经是什么毛病最新版的又是什
蔡斯宇4月1日,吴根友教授等五位学者在《光明日报》发布《当代中国道德箴言三字经(征求意见稿)》(参见“阅读原文”)。真是你不“当代”我还明白,你“当代”了我反而糊涂了。好在是“征求意见稿”,不惴浅陋,将不解之处简单罗列如下,恳请斧正。▲4月1日《光明日报》报道什么是箴言?能够成为人们行为处事准则的言论就是“箴言”。换言之,它们是规范,一般是以“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在公共汽车上要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表达的就是一条箴言。它们也可以是活的知识,懂得了这些规则,你就不是无知的人,而是一个文明人。这种知识和死去的知识不同。死去的知识,就像博物馆里的陈列,就像知道“金缕玉衣”怎么编织,你掌握了,可以谓之博学,可是,它并不能指导你做一件衣服。作者在总论之后,将“箴言”分为两部分:中国传统道德和中国现代道德。这就叫人费解了。明明是“当代中国道德箴言”,为什么要分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我们当然知道当代道德是古今中西交汇的产物,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先前的道德在今日还有生命力。以总论、中国传统道德、中国现代道德的方式呈现文本,似乎在说这是关于中国道德的重要知识,可是,不要忘记,你的目的是确立当代道德规范!传统道德作为知识,无论如何重要,能够毫无争议,指导我们今日的行为处事吗?这个问题不解决,急着罗列箴言,未免为时过早。作者明确指出,他们认同冯契先生的观点,即高度肯定平民化的自由人格,是当代人格的典范。冯契先生是当代中国少有的几位建立了自己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他的学说名为“智慧说”。新版《冯契文集》也在热销之中。但据我所知,冯契先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有一些明确的判断,却在这篇“箴言”中被抛弃了。冯契先生在他的哲学史著作说:“中国传统的优秀传统却主要不体现在这些理学唯心主义者那里。他们(指理学唯心主义者)主张“从‘无对’、‘复性’(‘复其初’)来讲‘天人合一’。”身处上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冯契先生在用语上难免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但是,他的基本意思是很明确的。正是为冯契先生批评的这些观点,今日却成了“征求意见稿”中“中国传统道德”的正面内容:“敬天地,顺自然;明大化,晓阴阳。天无私,地无颇;循天地,王道平。”▲冯契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这里的重点,不在于中国先贤有没有说过这些话,也不在这些话是对是错,而在于:第一,我们的古代传统是多元化的。目前的道德箴言只突出了某一部分、某一流派;第二,就为其所称道的冯契先生的主张而言,显然更加看重荀子-柳宗元、刘禹锡-王夫之所代表的强调天人二分、天人互动的传统。他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核心内涵,也正是这点,而不是“顺”、“循”之类。抛弃了荀子-王夫之传统,所谓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只是一个披着当代外衣的传统的顺民而已。顺便说一句,作者所称道的王夫之的“习成而性与成”,冯契先生的解释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治理自然,并在人和自然界的交往中,不断改造自己,培养人的德性。”这里有一股难以抹杀的以奋斗为主旨的现代气息。箴言高度强调“权利”、“自由”、“平等”、“责任”等等,看得出作者试图融汇中西。问题在于,这些词语大而无当。就权利而言,有政治权利,也有道德权利;在对权利的解释中,有一种恰恰是将权利和利益等同起来,远至西方功利主义学派,近至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有这些倾向。康有为说:“欧美之新说东来,后生贩售,不善择别,误购权利之说挟以俱来。大浸稽天,无不破坏,而险诐悍鸷之姿,遂悍然争利,而一无所顾矣。”这话的要点在于,对于这些概念,我们有着纷繁复杂的理解,莫衷一是,以之为箴言,徒然使人糊涂,甚至为人故意曲解,为己所用。▲康有为而有的箴言,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昭然若揭。比如,“总论”部分一方面说:“重权利,倡平等”;另一方面又说:“尊孝悌,尚责任。”不要忘记,近代写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句的谭嗣同明确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就是一大“网罗”;五伦之中,唯有朋友一伦是平等的。父子、兄弟、君臣、夫妇,都是极不平等的。请问,如何将孝悌和平等结合起来?尤其是,在凝练的“三字文”中,如何避免理解上的陷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啊!这些年来,怀着各种目的改编三字经的庙堂和民间学者,层出不穷。但编完了就编完了,束之高阁了,丝毫未见任何流传,甚至可以断定,编者本人编完之后过上几个月,也未见得能够完整背诵自己编的那些东西。有些人所说的,是他们不信的;有些人所信的,是他们不说的。如果遇上这样的学者,你要真是出于仰慕去背诵他们编写的经文,真不好意思说你上当受骗了。当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多元化了。对此“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是否还应该追求、确立大一统的道德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道德观?对于这些问题,仍然需要上下求索,这一次的道德箴言勇气可嘉,心志可悯,然路途依然漫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my/169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