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转载国学讲堂点亮智慧之灯
文章来源:为明传统文化大讲堂
编辑排版:齐君霞方修竹祁晨维
教育有三个任务
第一个:传授知识。第二个:示范方法。第三个:启迪智慧。
其中,最基础的是传授知识,但是我们需要了解三点:第一,知识不可穷尽,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没有人能掌握人类的所有知识;第二,只有知识,没有方法,很多只能是无用之知识,用电脑作比方,知识就是数据,必须有程序,程序就是方法;第三,最重要的,是智慧。智慧就是能够设计、并产生程序的程序,是最高级的程序。
所以,教育的三个任务,最重要的是启迪智慧。
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上,著名学者易中天为参会老师做了主题为“怎样阅读中华经典”的讲座,诠释了在阅读中华经典的过程中,如何启迪智慧,学会思考。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宰予,就是白天睡觉的那个,后来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也”。有一次问孔子一个问题:
“比方说,有个好人掉到井里去了,老师你也跟着跳进去吗?”
这是一道陷阱题,它有个前提“有个好人掉到井里去了”,是假设,不是真实的,因此对于被提问的人,是道德和智力的双重考验。
如果孔子回答说,“为什么要跳下去呢?”宰予就会说,“你见死不救。”你道德上有问题。
如果孔子说,“当然会跳下去救他。”宰予就会哈哈一笑说,“嘿嘿,井里面没人。”你智力上有问题。
那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孔子说:“何为其然也?”直白地翻译就是,“为什么非这样呢?”他的意思是,不能这么问。
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什么意思呢?对于君子,你可以挑战他,但是不能陷害他,你可以欺骗他,不能愚弄他。
为什么君子是可以欺骗不能愚弄的呢?二者有何区别呢?
欺骗是什么?是事后撒谎,目的在于掩盖真相。愚弄是什么?是事先设局,意图陷害别人。欺骗只是保护自己,愚弄是陷害别人。欺骗只是利用了人的良善之心,愚弄还要挑战人的智商。所以,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君子可以欺骗,不能愚弄。
那么,如果去问庄子,他会如何回答呢?
庄子恐怕不会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庄子是诗人哲学家。
先秦诸子,他们的思想是不同的,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哲学是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孔子的伦理哲学的成分多一点,孟子也讲伦理哲学,也讲政治哲学,荀子主要讲政治哲学。所以他们要讲政治伦理问题。好人掉到井里救不救,这是个伦理问题,他们要回答。庄子无所谓,庄子是人生哲学,他关心的是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
我们假设宰予问的是庄子,庄子会说:“是不是他自己愿意去的呢?”
如果你说:“是他自己愿意去的。”
庄子会说:“他的生活与你无关。”
如果你回答:“这个人不是自己愿意到井里去的。”
庄子也许会说:“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做梦的小青蛙呢?”(庄周梦蝶的典故)
同样的问题问禅宗,禅宗也不会正面回答。
因为禅宗也不是伦理哲学和政治哲学,禅宗也是人生哲学。禅宗认为,“禅是不可说的,只能自己去觉悟。”
宰予问禅师,禅师可能会回答:“你去问问那口井。”
请问,哪个是标准答案?哪个都不是!
实际上,哲学等人文学科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人文之美,也就在于其“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到之处。
比如说,《红楼梦》的主题是什么?有标准答案吗?没有。
鲁迅先生说得很清楚: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读者看出来的是不同的东西。毛泽东在《红楼梦》当中看出了阶级斗争。那你说,《红楼梦》的主题是阶级斗争吗?那你又能说,它的主题不是阶级斗争吗?
《红楼梦》的作者自己说得很清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教育的意义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只在于教会我们怎么思考。
用禅宗的话来说,就是传灯。传灯是什么意思?禅宗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都有灯芯和灯油,但是要把它点亮,心里的那盏灯点亮了,他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禅宗所谓传灯,即启迪智慧者也。
赞赏
长按福州白癜风医院白殿疯开始长在什么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4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