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荀子与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赵国人,也就是现在山西省新绛县人,约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荀子应该是与战国四公子——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同时代。
荀子,又名荀卿、孙卿,古代“荀”和“孙”读音相近,加上为了避汉宣帝刘询之讳,所以有的书上称荀子为孙卿、孙卿子。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也就是现在最高学府的校长,看来在当时,荀子的学术地位和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后来遭人诽谤,荀子流落到楚国,楚国的春申君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就慢慢失去了学术影响,最后死在兰陵。《荀子》这部书从叙述的口吻看,应该是他本人独立撰写的一本著作,因为书中多称“吾”,这一点很明显有别于其他诸子。
荀子既然在战国末期是这样一位广有影响的“大学校长”,我们重点来介绍一下他的学术生涯。荀子的学术生涯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第一次游历齐国
青少年时期,第一次游历齐国。这里有点争议。荀子到底是多大年龄去游历齐国的,因为史料缺乏,一直没有定论。司马迁说,荀子是“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认为荀子是五十岁开始游学于齐的,而西汉的刘向认为荀子是十五岁开始游学于齐的。持第一种观点的有司马迁,颜之推、汪中、胡适等,持第二种观点的有刘向、梁启超、钱穆、游国恩等。
荀子
我们取第二种说法。既然说“始来游学”,表示是学业未成,是去拜师学习的,即不是学成以后再去的,这才称为“始来游学”,由此可见,应该是青少年时期比较合适,所以荀子第一次游学齐国,当为十五岁。
二、第一次游历楚国
青年时期,第一次游历楚国。大约是在齐湣王衰败之极——稷下学宫可能毁于这个时期,荀子离开齐国,第一次游历楚国。在那里,荀子见证了楚顷襄王由弱变强的过程。当时,楚国不断遭到秦国的袭击,国势衰微,城市被侵占,楚王也逃出国境。后来楚顷襄王执政,精心组织军队回击秦国的侵略,不仅多次取胜,而且收复了所有的失地。荀子由此受到启发,思考暴力和正义的问题。荀子认为,秦国尽管强大,依靠暴力取得了短暂的胜利,但它最终也没有主宰楚国,这说明有比暴力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正义。荀子说:“假今之世,益地不如益信之务也。”意思是说,当今这个世界,增加信义才是当务之急啊!
在这个时期,荀子大约写了《劝学》《富国》《礼论》等文章。
三、学术影响越来越大
荀子大约在三十岁的时候,返回齐国。这时候,齐国由齐襄王执政,国势开始恢复。齐襄王驱逐了燕国,收复了失地,齐国变强大了,于是稷下学宫又恢复了。在稷下学宫,荀子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学术影响力,比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如邹衍、田骈等的影响大得多,受到了齐国的重视,曾三次被任命为稷下学宫祭酒。
荀子由齐国的衰败之变,思考圣王统治的问题。他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由圣王来领导,这一点与孔子的思想基本一致。他们都期盼一个道德境界高尚的人来做君主。不同的是,荀子是从人性论的角度来提出自己的思想的。他认为人性本恶,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你不能指望一个圣王自动出现,他必须加强后天的学习,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趋于完善,这样才可以不战而王,成为一方霸主。
荀子在这个时期
大约写下了《王霸》《天论》《性恶》等文章。
四、壮年游历
荀子壮年时期游历秦国,赵国。游历秦国时,荀子真切感受了秦国的强大。他了解到,秦国并不是由于推行儒家学说而变得强大起来的。荀子向秦昭王宣传圣王统治,秦昭王也没有采纳。荀子在秦国碰壁。碰壁后的荀子开始反思,反思儒家学说的问题,思考秦国强大的原因。后来,荀子回到自己的祖国——赵国。在赵国,他目睹了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元前年,秦国向赵国发动了一场战争,赵国都城邯郸岌岌可危。赵国向魏国求援。魏王慑于秦国的强大和秦王的警告,不敢出兵救赵。这时,魏王的弟弟——信陵君依靠门人的帮助,盗取了军队的作战指挥权,联合赵兵一起抗击秦国的进攻,终于打败了秦国的进攻。这场战争,使荀子重新思考“王霸”“信义”的涵义,思考儒家圣王的出路。现实的教训告诉他,此时此刻,统治者似乎不欢迎“圣王统治”,他们对“王霸”更有兴趣,这也就难怪孔子、孟子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荀子转而思考,必须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儒家的出路。他认识到,或许实行“王霸”的目标也不坏,至少这样可以保证一个国家的平稳发展,使社会秩序良好。“王霸”并举的思想可能就诞生于这个时期。这个时期,荀子可能写下了《议兵》《君道》《臣道》《非十二子》等文章,这是荀子思想的成熟期。
荀子Xunzi五、晚年留楚
荀子壮年、晚年时期,逗留楚国。大约在公元前年前后,也就是荀子四十三岁的时候,荀子受楚国春申君之请,第二次来到楚国,并出任兰陵令。这大概是荀子唯一一次正式担任行政职务。由于资料缺乏,我们不知道荀子在兰陵令任上有何政绩,只是大致猜想他在这个时期可能做的一些事情。
荀子在楚国大约住了十七年之多,一直到春申君下台。随着春申君下台,荀子被免职,最后孤独地死去。这个时候,荀子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礼义”之外,要不要“刑法”并重。现实的启发告诉他,治国应该加强法制建设。《非相》《正名》和《不苟》等文章,大概是这个时候写下的。
荀子就这样走完了他学术化的人生,一生没有显赫,也不是默默无闻,他所创立的思想,既是对儒家的赓续,也是对后世思想的开启。
延伸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上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下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
全年级覆盖多主题综合
依托纲要延展教材
《山西地方戏曲》
小学、初中、高中分学段研发
戏曲通识性定位
山西地方性特色
山西地方戏曲(探究性学习读本)
山西地方戏曲读本
-END-
(本文内容来源于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八年级下册),图片来源于网络,方圆整理)
欢迎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北京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