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子
劝
学
的
智
者
简介
《荀子》是荀子及其弟子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一共32篇。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
荀子的思想,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
《荀子》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经典名句
学不可以已。
解释:学习不可以停止。
长短不饰,以情自竭,
若是则可谓直士矣。
解释:不隐藏自己的短处,对实际情况不加以掩饰,这样的人可以称作坦诚的了。
聪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
解释:聪明的君子,是善于赢得别人的钦佩的人。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
解释:赏赐不要过分,刑罚不要泛滥
公生明,偏生暗
解释:公正就能明达,偏私就会变得糊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释:不一步步地走,就不能行达千里。没有无数小的河流汇集起来,就不会形成大江大海。
操弥约而事弥大。
解释:方法越简约,事业就越能办大。
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
解释:先考虑道义再考虑利益是光荣的,先考虑利益再考虑道义是可耻的。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解释:过于刚强就会自找折断,过于柔弱就会自找约束。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解释:君子居住时必会选择好的环境,交游时必会接近贤德的人。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
解释: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埋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
是是、非非谓之知,
非是、是非谓之愚。
解释:以是为是、以非为非的叫做睿智,以是为非、以非为是的叫做愚蠢。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
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解释:对别人说善意的话,比给他穿件衣服还温暖。用恶语伤人,比矛戟刺得还深。
君子之于言也,
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
解释:君子对于正确的学说,心里喜欢它,行动上遵循它,乐意宣传它。
人之所以为人者,
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
以其有辨也。
解释:人之所以成为人,并不只是因为有两只脚而身上没有毛,而是因为有辨别事物的能力。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谄谀我者,吾贼也。
解释:能正确指责我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能恰当的赞同我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谈奉承我的人,就是我的敌人。
良农不为水早不耕,
良贾不为折阅不市,
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解释: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早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卖,有志操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停止对道的追求。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黯,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
不知学问之大也。
解释: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靠近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没有听到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圣人者,以己度者也
解释:圣人,是通过自己设身处地来理解别人的。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解释:不受虚荣的诱惑,也不怕别人无中生有的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