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吕不韦和李斯之间是什么关系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吕不韦是以商人的角色登上历史舞台的,他往来各地,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积累了不少财富,他以“奇货可居”而闻名后辅佐秦王嬴政登上皇位,出任秦朝的宰相,秦始皇称他为“仲父”。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包括了古往今来的天地万物,编完之后他将《吕氏春秋》悬挂在城墙之上,并允诺如果有一人能够增删一个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做到。
李斯原是楚国人,后拜师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刚好吕不韦广收门客,非常爱才,虽然李斯当时没什么名声,也名不见经传,但是吕不韦非常欣赏李斯,便留下李斯做舍人。经过长久的相处,吕不韦发现李斯年轻有为,于是给了他一个小官让他做。吕不韦为了控制年幼的嬴政,便安排舍人到嬴政身边,刚好给了李斯一个机会。李斯抓住了这个机会,他为嬴政出谋划策,取得了嬴政的认可和信任,而后,李斯辅佐嬴政统一了天下,进一步统一了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为秦朝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李斯的道路上,如果没有吕不韦的推荐,李斯不可能有机会近距离接近秦王,那样他以后的政治前途就是一个未知数,正是因为吕不韦,李斯才是后来的李斯,如果说李斯是千里马,那么吕不韦就是伯乐。
丞相李斯简介
秦国丞相李斯,现今河南上蔡人,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很多政治措施都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丞相李斯生于公元前,字通古,号称是博通古今,李斯最终的宿命还是比较凄惨的,被判腰斩。
李斯在秦始皇登上皇位之后,被封为左丞相。期间,李斯建议秦始皇撤除了周天子时期的分封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也成为后来历朝历代的政治模板。这些制度都极大的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可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国家的稳定上,李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经济上,李斯主张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改变了六国时期货币、度量衡混乱的局面,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些举措对于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促进民族的融合以及维护国家的稳定有重要的作用。也正是由于李斯的主张使得国库日益充盈,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裕。
但是丞相李斯在后来的时候,与赵高一起害死公子扶苏,将胡亥推上皇位。胡亥在位的时候广修宫廷,残害百姓和朝中大臣,最终使得秦朝仅仅二世就灭亡了。这些和李斯也有着莫大的关系。虽然李斯在后期做了很多错事,但是他为秦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些是不能磨灭的。
李斯和韩非子资料介绍
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被誉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坚持封建的君主专制思想,这一思想对两千年后的中国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同时荀子的学生,都是法家学派的佼佼者,李斯和韩非子的关系怎么样呢?
李斯,是我国秦朝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他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斯和韩非子都师承荀子,李斯从荀子那里学习了“帝王之术”,学成后,比较了各个国家的情况,决定选择野心勃勃的秦国,并把“帝王之术”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变。李斯的思想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视,很快就加官进爵了,他为秦始皇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离间六国君主,统一六国的办法。
而此时的韩非子也满怀治国的热情,创法家学派,名扬天下,但是他的几次谏言并没有得到昏庸的韩王重视,韩非子常常感叹没有用武之地,他看到秦始皇正在四处搜罗良臣谋士,想着自己的同窗李斯也在秦国混的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李斯害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十分嫉妒韩非子,于是将毒酒给了韩非子,韩非子死于狱中。
吕不韦
朝代:战国
吕不韦(前年—前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公元前25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中文名
吕不韦
别名
吕子
国籍
卫国→秦国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出生日期
一说公元前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年
职业
商人、政治家
信仰
兼儒墨,合名法
主要成就
扶立秦庄襄王,任秦国相邦灭东周国,主持编纂《吕氏春秋》
代表作品
《吕氏春秋》
封爵
文信侯
学派
先秦杂家
墓冢
吕母墓
父善游朝代:先秦作者:吕不韦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注释
.过于江上:经过江边。于:介词,在2.方引:正拉着,牵着。方正,正在。引:带着,抱着。3.欲:想。4.之:代词,指婴儿。5.善:擅长。6.岂遽:难道就。遽,就。7.以此任物: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任,对待。任物:对待事物。以:用。8.悖:违反,谬论。9.故:原因。0.善:擅长。
《父善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父善游讲述的是古代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