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ldquo经典永流传,寒假来约读r
经典永流传
寒假来约读
致各位财子
寒假已经开始,大家的寒假生活是否充实而美好呢?相信每个文院学子都有一颗喜爱阅读的心,现在机会就来啦!由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团委主办,济南约读书房有限公司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共同承办的“经典永流传,寒假来约读”读书活动马上就要开始啦!在此邀请你与阿文一起开启美妙的阅读时光吧~
01
活动时间
每日书评:年1月20日-2月20日
云端书介会:年2月20日-2月28日
线下展示:年3月
02
活动地点
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形式,活动范围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校生。
03
活动流程
一
线上报名
本次活动三人一组组队参与。进入活动官方qq群领取报名表完成填写,并在1月18日之前发送至官方邮箱:wxyshiwuzhongxin
.9.《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注
10.《全元戏曲》(王季思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1.《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12.《水浒传》[明]施耐庵
13.《西游记》[明]吴承恩
14.《牡丹亭》[明]汤显祖
15.《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16.《儒林外史》[清]吴敬梓
17.《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
18.《长生殿》[清]洪升
19.《桃花扇》[清]孔尚任
20.《鲁迅选集》
21.《子夜》茅盾
22.《骆驼祥子》老舍
23.《随想录》《家》《春》《秋》巴金
24.《边城》沈从文
25.《创业史》柳青
26.《围城》钱钟书
27.《雷雨》曹禺
28.《毛泽东诗词》
29.《倾城之恋》张爱玲
30.《平凡的世界》路遥
31.《白鹿原》陈忠实
32.《尘埃落定》阿来
33.《秦腔》贾平凹
34.《三体》刘慈欣
35.莫言系列作品
36.王小波、阎连科、余华、苏童、刘震云、王安忆、王蒙等作家系列作品
37.朱自清、徐志摩、郁达夫、冰心、史铁生、周国平、余秋雨、余光中、简媜、林清玄等作家的散文
38.《曾国藩家书》
39.《傅雷家书》
三、外国文学(27)
1.《神曲》[意]但丁
2.《失乐园》[英]弥尔顿
3.《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
4.《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5.《大卫·科波菲尔》[英]狄更斯
6.《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
7.《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
8.《浮士德》[德]歌德
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米兰·昆德拉
10.《红与黑》[法]司汤达
11.《悲惨世界》[法]雨果
12.《高老头》[法]巴尔扎克
13.《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
14.《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15.《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16.《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
17.《静静的顿河》[俄]肖洛霍夫
18.《父与子》[俄]屠格涅夫
19.《死魂灵》[俄]果戈里
2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21.《叶甫盖尼·奥涅金》[俄]普希金
22.《永别了,武器》[美]海明威
23.《老人与海》[美]海明威
24.《瓦尔登湖》[美]梭罗
25.《百年孤独》[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26.泰戈尔诗集[印]
27.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系列作品[日]
四、美学(5)
1.《美的历程》李泽厚
2.《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二卷
3.《美学与意境》宗白华
4.《美育书简》席勒
5.《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
五、中国历史(10)
1.《左传》[春秋]左丘明
2.《战国策》[战国]无名氏
3.《史记》[西汉]司马迁
4.《汉书》[东汉]班固
5.《三国志》[西晋]陈寿
6.《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7.《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8.《万历十五年》黄仁宇
9.《中国通史》范文澜
10.《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
六、世界史(5)
1.《世界史纲》H·G·韦尔斯
2.《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3.《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
4.《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
5.《世界通史》崔连仲
七、人物传记(16)
1.《毛泽东传》中央文献研究室版;特里尔版
2.《邓小平传》中央文献研究室
3.《拿破仑传》埃米尔·路德维希
4.《丘吉尔传》诺曼·罗斯
5.《华盛顿传》华盛顿·欧文
6.《林肯传》戴尔·卡耐基
7.《领袖们》尼克松
8.《马克思传》萧灼基
9.《富兰克林自传》(富兰克林)
10.《卓别林自传》(卓别林)
11.《居里夫人传》(艾芙·居里)
12.《傅译传记五种》(《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传》、《夏洛外传》)
13.《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库兹涅佐夫
14.《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
15.《梵高传》欧文·斯通
16.《李宗仁回忆录》唐德刚撰述
新闻学:
一、传媒理论:
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年
2.《传播学概论(第二版)》威尔伯·施拉姆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3.《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年
4.《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年
5.《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年
6.《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年
7.《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
8.《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年
9.《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年
10.《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11.《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
12.《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年
13.《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年
14.《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彼得斯,华夏出版社,年
15.《有效传播》(第7版),特里·甘布尔、迈克尔·甘布尔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年中文版。
16.《组织传播》,米勒著,华夏出版社年中文版。
17.《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新华出版
18.《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一般大学采用的传播学教材)
二、媒介技术学派
1.《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年(麦克卢汉的一系列书都可以看,但是比较晦涩难懂)
2.《娱乐至死》《童年的消失》《技术垄断》[美]尼尔·波兹曼,一系列书
3.《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加]哈罗德?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
4.《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软利器》《新新媒介》,保罗·莱文森著,中国人民/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5.《重组话语频道》,艾伦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中文版。
6.《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梅罗维茨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年中文版。
三、传播政治经济学
1.《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年
2.《新闻:政治的幻象》,[美]W·兰斯·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年3.《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年
4.《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张巨岩,三联书店,年
5.《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美],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年
6.《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英]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新华出版社,年
7.《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年
8.《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年
9.《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年中文版。
四、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作
1.《交往行动理论》(三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2.《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尤尔根·哈贝马斯著,学林出版社年中文版。
符号学
3.《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
4.《结构主义符号学》格雷马斯著,三联书店年中文版。
5.《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S·霍尔著,商务印书馆年中文版。
6.《作为话语的新闻》梵·迪克著,华夏出版社年中文版。
7.《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年
五、意识形态控制
1.《图绘意识形态》,齐泽克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年中文版。
2.《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朱学勤著,上海三联书店年版。
3.《论意识操纵》(上下册),谢·卡拉-穆尔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中文版。
4.《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年中文版。
5.《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年.
6.《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贝姆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中文版。
六、消费文化
1.《童年之死——电子时代成长的儿童》,大卫·帕金汉著,华夏出版社年中文版。
2.《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年
3.《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年
4.《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年
七、视觉传播
1.《广告,艰难的说服》,迈克尔·舒德森著,华夏出版社年中文版。
2.《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约瑟夫塔洛著,华夏出版社年版。
3.《视觉思维》,鲁道夫·阿恩海姆著,光明日报出版社年中文版。
4.《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保罗·莱斯特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年中文版。
八、跨文化传播
1.《跨文化传播:东方的视角》,莫腾森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中文版。
2.《跨越文化障碍——交流的挑战》,布拉德福德·J·霍尔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年中文版。
3.《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利贝斯著,华夏出版社年中文版。
九、传播学研究方法
1.《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王石番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年版。
2.《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安德斯·汉森等著,新华出版社年中文版。
3.《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
4.《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戴元光著,复旦出版社年版。
5.《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年
6.《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年
十、传媒法与伦理
1.《传媒伦理学》,克里斯蒂安著,华夏出版社年中文版。
2.《媒体法》,萨莉·斯皮尔伯利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年中文版。
文化产业管理: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1月版
前者是费孝通先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的一部分,书中他努力对中国社会结构进行解析。费先生从功能主义视角对分析中国的生育制度。是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文献。费先生早年师从于英国杰出人类学者马林诺斯基,继承了其从功能方面解读社会的视野。文笔平和易读,但较不容易看出观点,需要整体去看,不要计较一字一句背后有多少知识点。
2、单世联:《文化大转型:批判与解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12月版
至今为止全景式展现文化产业研究内容最好的一本书,几乎可以涵盖现今国内文化产业的所有向度,而且每个向度之内都有很多实际的书籍支撑,兼顾了广度与深度,可按图索骥地了解某个研究领域。该书非常厚,前面的总论和最后的总结必读,此外可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篇章阅读。
3、李康化等编:《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年2月版
在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之后,强烈建议大一、大二的同学尽快进入读原著的阶段。但是原著有其自身的逻辑,不易读懂,而且花费时间较长。有效的方法是找一本截取原著中较为重要段落的读本,尽快把握原著的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再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半卷中国学者的论述,要注意近十年来有些论述已经有所发展和细化。下半卷国外学者论部分也是经典论述。其中个别用词可能同我们日常表达的习惯并不一样。
4、[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七版)》,常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年1月版
国内接触文化研究最好的入门书,可以全景式展现文学研究是如何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自发地转化为“大众文化研究”和“文化工业研究”的,长时间以来是多个学校文化产业、文学理论专业文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考试指定书目。
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特伦斯·兰杰:《传统的发明》,译林出版社年2月版
纵观历史,传统在现代社会复兴也是一个必然现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理性与冷静计算过度膨胀,使人难以忍受之后,传统很大程度上会作为承载个人归属感的文化事象而重新“发明”出来。作者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并且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这一活动总结成书。前言和总结信息量大,值得好好读,中间对于历史事件的生动的叙述,可以作为案例。
6、[美]W.J.T.米歇尔、马克·B.N.汉森:《媒介研究批评术语集》,肖腊梅、胡晓华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1月版
在直播、短视频等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的当下,如何研究媒介成为了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如何找到适当的理论工具对媒介进行解读,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全景式展现。全书并没有直接解读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形态,而是将其背后隐藏的技术运用所造成的影响,个人观看行为的演变,以及社会对于各种技术形态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往受学科分野的影响,谈技术的学科只谈技术自身演进,不谈技术造成的社会影响。谈社会、审美的学科又顾及不到媒介这个细化的领域。从这个角度上看,此书难能可贵。
7、[英]以赛亚·柏林:《论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译林出版社年1月版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无需像哲学系、中文系、历史系的学生那样详细了解思想史,但必须弄懂对思想史中的重要转向,同自身研究有重要联系的节点。作者以其深厚的知识基础,提出浪漫主义的转向是西方思想史中的重要变革。其后可以串联起历史与文化、理性与感性、信仰与科学等多个维度。是理解当下个人独立性、经济理性、消费主义等关键概念的根源。
8、[法]马赛尔·莫斯:《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汲喆译,商务印书馆年3月版
经济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便存在了,但现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不过数百年,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是何种交易制度支撑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法国人类学家马赛尔·莫斯划时代地用“礼物”,以及互赠活动背后的情感、象征和社会资源流动,描绘了一幅不以金钱价格为出发点,不以个人的理性计算为唯一标准的,长时间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交易制度。这种交易制度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据主流,当下依然绵延不绝。这对于文化产业研究来说,最重要的启发便是:如何理解当代文化商品中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的联系与区别。由于人类学写作的特殊性,该书有大量的篇幅在描述非西方社会中地方部落的习俗。不必过多纠缠这些细节,将视野放到交换制度在人与人之间情感、象征以及物品流动中的重要作用即可。
9、[法]乔治·巴塔耶:《被诅咒的部分》,刘云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1月版
文化经济学领域的划时代巨著,国外关于文化经济、文化消费的书籍几乎都会提到这本书。作者乔治·巴塔耶是西方学术史中的“怪才”,一生放荡不羁,研究领域飘忽不定,但却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材料中窥见兽性、人性与文化、经济活动之间的奇妙联系,成一家之言。他上承尼采与弗洛依德,下接福柯,完成了西方思想的后现代性转向。其中很多的论述较为偏激,不可全信,但引人深思。可搭配以赛亚伯林《论浪漫主义的根源》《扭曲的人性之材》阅读。
编辑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封面
新媒体中心设计部李孟璇排版
新媒体中心运营部周梓雯校对
新媒体中心运营部周鑫姝
指导老师
杜淑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