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走进历史名著独树一帜荀子
一、作品简介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全书记录了战国后期,荀子的自然观、认识论以及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书中涉及到哲学、文学、政治、道德、经济、历史、军事、逻辑等许多内容,反映了荀子一贯的思想观点。现存三十二篇,总计约八万多字。其中代表作为《劝学》《修身》等名篇。
《荀子》是荀子和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大部分内容为荀子所著。荀子一生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一直都在讲学和著述中度过。曾两次入齐,三度担任稷下学官的祭酒。曾到秦、赵两国考察。后受楚国春申君邀请,担任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学识渊博,为重新整理儒家典籍,做出显著贡献。其弟子韩非、李斯最为杰出。《荀子》一书是他的传世经典之作。
《荀子》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创立了先秦时期一套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独树一帜。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对,荀子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提出人定胜天,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强调学以致用,必须重视教师,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礼法并施”,反对鬼神迷信等。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家大师,荀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学术界、文学界、教育界等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性很强。语言丰富多彩,文风平易朴实,善用比喻、排比、骈偶等句式,富于气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其中文章已由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我国古代议论散文趋于成熟。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荀子》中的《劝学》《修身》等名篇节选,以及多篇文章中的名言,已编入中小学语文教材。
二、荀子名言
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2、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4、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哀公》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8、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10、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三、荀子传略
荀子,约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姓荀,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今山东新绛县,一说山西安泽,一说河北邯郸)人。祖籍古荀国,后被晋国所灭,三家分晋后归属赵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史记》记载:荀子曾两次入齐,三度担任稷下学官的祭酒。曾到秦考察。后返回赵国,受楚国春申君邀请,入楚担任兰陵令。晚年定居兰陵而终。
荀子一生,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建立了一套古代唯物主义的天道观。荀子为重新整理儒家典籍,做出显著贡献。其弟子韩非、李斯最为杰出。荀子学识渊博,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传世之作《荀子》。
山西安泽荀子故里
注:以上资料来自网络资源共享。
编者寄语:《刘老师作文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