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性善与性恶的滥觞孟子与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论战最早始于荀子,而后韩非将性恶说引入法家,而儒家后世的主流派系则一贯支持亚圣孟子的人性善论。同为孔子思想后继者的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却南辕北辙,造成二人差异的原因一直都是后世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荀子一种说法认为孟、荀人性论的分歧其实是因于二人做学问方法的不同。孟子做学问凭借感性直觉,荀子则重视理性思辨。提出这一说法的学者认为,不经过思考、纯用本能反应的人较容易做出善良、无私的举动,而当人类动脑思考之后就会开始权衡各项利弊得失,各种自私自利的想法也就随之而生了。西方人认为理性思考才能求得善,中国人却认为不思考才能返璞归真,这也是很有趣的文化差异。
但是,造成孟、荀二人人性论差异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时代背景。
商鞅变法与荀子学说
有人说孟子与荀子约为同时代人,这说法其实不完全正确。荀子比孟子小了大约六十年,当荀子十二岁时,孟子去世。而在孟子差不多是青壮年的时候,秦国开始发动商鞅变法。
从分封制到后来的郡县制的转型虽然在商鞅变法以前就已经逐渐发生,但彻底改变中国古代制度版图的其实是公孙鞅先生。一般认为是荀子尊君隆礼的学说造成法家的兴起,但更应该说正是因为法家学说和秦国变法的兴起启发了荀子尊君隆礼的观念。面对新制度的抬头,荀子不得不将儒家的传统学说进行修正。
儒家=奴家?
儒家礼乐制度的起源是制礼作乐的周公,而周公也是奠定西周分封制度的人。封建、宗法、礼乐和井田制,这是整个西周社会的四大柱石。现在很多人认为儒家思想就是奴家思想,这主要是因为儒家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这个君君臣臣的观念常常被我们这些后人等同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这是非常严重的误解。想要知道孔子和儒家主张的君臣伦理真正是什么样子,我们不妨来研究一下孔子的人生。
孔子第一次离开鲁国,原因是当时鲁定公和季桓子迷恋歌舞女色,祭祀后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孔子。孔子在卫国因为卫灵公派人监视孔子而离开。后来孔子回到卫国,又因为卫灵公在出巡时让孔子坐第二车,自己和南子同车而离开。之后孔子又到卫国,也是不久就离开。这次孔子的理由是卫灵公在跟孔子谈话的时候分心去看飞过的雁群。卫灵公和鲁定公犯的其实都不是什么非常严重的错误,孔子他老大不管,照样拂袖而去─这就是孔子的君臣之道,国君只要违背礼节,做臣子的就可以挂冠求去。这样的孔子,怎么会主张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吗?
周礼下的君臣关系
儒家是在周礼体系之下发展而成的学说,儒家要解决的也是周礼制度下的问题。西周的诸侯享有非常大的权力。他们拥有封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就连周天子也无权无故干涉封国的内政。特别是诸侯拥有自己的武力,如果他的领民和大夫们支持,诸侯甚至有能力和天子开战。春秋初期的强人郑庄公就曾经带人和天子对干(周郑繻葛之战),天子还在战斗中被射伤了肩膀。大叔段反郑庄公、郑庄公又反周天子,封建制度下的封臣们就是这么的自由自在。甚至到了孔子的时代,鲁国都还有三桓、阳货之类跋扈的大夫存在。
周郑繻葛之战略图正是因为孔子生活在大臣拥有私人武装、可以任意举兵反抗天子的时代,儒家才会主张君臣之间的相处应该要互相尊重、各守礼节;国君要尊重和善待大臣,大臣也要遵守天子的命令,不要随随便便就跟天子闹别扭甚至引发战争。
秦国商鞅变法:恶性摇篮的开始
但是进入秦国商鞅变法建立了郡县制以后,君臣上下的关系有了革命性的变化。国家的权力彻底收归皇帝所有,臣子不再拥有个人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分封制度之下卿和大夫如果被免除职务还可以回到自己的封邑(如孟尝君),而郡县制的官员被免职了就只能吃自己。郡县制度下所有的臣子都是皇帝任命,臣下的权力只是皇帝暂时赐予的,不但皇帝不给你不能要,皇帝看你不爽还能随时将权力回收,让你死无葬身之地。孔子的目标是要发展道德以陶冶健全的人格,但是在集权的郡县制度的组织之下当部属的根本甭想有什么健全独立的人格。
人性本恶之下茁壮的韩非思想
虽然都主张性恶,但法家韩非子的性恶和荀子的性恶又有所不同。荀子认为人性可以透过礼乐的教化来约束,最终仍然可以让人性达于善;韩非虽然也主张用法来约束本恶的人性,但是韩非不认为人性能够改变,严刑峻法的目的就只是束缚和规范人性中的恶,仅此而已。
在天底下的人很难不去为自己做打算,这大概就是韩非如此不信任人性的原因。同时韩非是韩国公子出身,这样的家世背景想必让他比一般人更有机会目睹到权力游戏下人性的阴暗,进一步加深他对人性的失望,所以主张用法来约束人。
韩非韩非的思想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韩非对自利与公利的看法。韩非的性恶说让他认为每个人都只会追求自己个人的利益,这听起来似乎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论调。但是韩非不认为追求最大个人利益能带来整个社会的最大利益,因为人的本性虽然有趋利性,但人却没有办法正确分辨什么才是真正的利益。由后世发生的事来看,韩非的论点似乎比亚当斯密“追求自己的利益能带来公众最大利益”的看法还要正确。
人性自私论(或人性本恶论),是韩非一切学说的基础。韩非思想是一种针对人人自私自利的环境高度特化的思想,人越是自私、计算得越多,韩非的那套学说威力就越大,而越是这种环境下儒家主张反而越无法发挥,不论是其代表人物中的荀子还是孟子。如果“法家会造成人性本恶循环”的说法为真,那么自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那一刻起,儒家的“克己复礼”的理想就已注定很难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