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评价 >> 先秦道家法家有关舜形象的塑造与儒家之塑
舜作为上古圣王,不仅在儒墨两家得到格外推崇,在道家、法家的学说中,也同样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他们学说的代言人,通过对舜形象的个性化的塑造建构了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
《庄子》中舜的形象塑造
《庄子》一书中舜出现了47次,其中不乏赞美之词,一改其在儒墨学说中近乎“完人”的形象。《庄子》中具有个性化的舜形象就是基于对儒家所塑造的舜形象进行批判的过程中生成的。
一、《庄子》中的舜形象
庄子运用了变形的构思手法,塑造了舜的形象,《庄子》中的舜形象具有多副面孔,其中有对舜德行高尚之处的夸赞,但更多的是对舜耗费心血、苦心劳思施行仁义导致天下风气衰败,天下人心大受烦扰的批判。这使得《庄子》中的舜摆脱了其原有的历史形象,摇身一变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言人。
具有仁爱、讲德行的舜形象:尧舜治理天下的时候,天下民风尚淳、不必使用赏善罚恶的手段便能达到百姓安其所安、天下大治的局面。然而,禹为帝之后,不断行使赏罚善恶的手段,百姓并没有因为赏罚得到治理,相反民风越发败坏,百姓不讲仁爱,德行衰颓。由此可见,在庄子眼中,相较于禹的“有为”,更赞赏尧舜之“无为”。只有“无为而治”才是真正的仁德。
舜:圣明的得道者形象:在《庄子·天道》篇中,有一段是尧与舜的对话,庄子通过舜对尧作为天子的用心进行提问,并且评价尧能够做到不轻慢无处说话的人,也不抛弃穷苦的百姓,能够悲悯死者,亲善孩子而哀怜妇女的境界,已经很不错了。但还可以做到更伟大的程度,做到天王之德,能够顺乎自然的变化而施行。舜在这里明显是以领悟自然之道的圣明形象来劝导尧如何治理天下的。
舜:因仁义而劳形伤神的君主形象:《庄子》中的舜先后想将帝位禅让于他人,其此举并非出于所谓对天下的仁爱之德,而是实在不堪政事的劳苦,只想使形体得到保全,舜作为儒家仁爱的标杆,在庄子面前完全被推翻。与《庄子》中得道者跟前的门徒一般无二。由此,身处道家立场上审视奉行仁义、并且苦于仁义的舜便成为一种比较典型的舜形象。
舜:扰乱天下的盗贼形象:《盗跖》篇中,舜等六人是被天下人所赞扬的,但庄子认为他们所谓的治理天下其实是在搞乱天下,是导致天下大乱的罪人,庄子抛出舜并非是孝子的观点,这与《尚书》的舜原型形象大相径庭,抽掉了舜作为孝子成为帝王的条件,点出舜因为有利可图迷失了为人的本真性情。行为如此可耻,哪里值得被后世的人们奉为学习效仿的楷模呢。
综上所述,《庄子》中出现了多个不同的舜形象。其中庄子笔下的舜以得道者形象来直接传递道家学说的力度稍显苍白,反而是作为由儒家转向道家的舜形象论述起来更有力度。沉浸于道家学说中的舜仁礼尽失,使得舜的原型形象以仁礼为核心的人生信条和实践黯然失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庄学所塑造的舜形象的目的。
二、《庄子》中舜形象的个性特点
从《庄子》中舜形象的多样性可以看出,舜在庄子手里不过是言说“道”的载体,并不具备儒家所赋予舜的相对固定的仁义的内核。因此,庄子说舜,无论是赞赏还是鞭挞,都是为其学说服务,都是为了说明“道”。换言之,舜是“道”化的产物。
庄子认为舜标举了仁义的大旗,使得天下人心动荡,从物我不分的原始状态中抽离出来,区分物与物的界限、人与人的划分,于是人们之间产生了对于是非的判断、美丑的分类以及善恶的区分,人人都去追求各自所喜欢的,抛弃认为不好的,原始统一的道就被破坏了。
为了回归到道的层面,重新与道合而为一,庄子认为,现世中的人们就需要采用齐物、心斋的方法,消除物我的分界。心灵没有修养到忘记自我的境界,就会有外界事物的搅扰,就像前文所提到的舜一样,需要舍弃自身不符合“道”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达到与自然相容为一的境界。
《庄子》中的至人、神人、圣人、戴晋人都是庄子认为能够得道体道并且实现自由自在内心逍遥的代表人物。至人、神人、圣人之所以面对外界环境的激烈变化而声色不动,尤其使内心始终保持在静的状态上。是由于他们打破了物我的界限,内心呈现出虚静之状态,“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抛弃智巧机心这些对道有损害的东西,让道始终处于自自然然的状态。
儒家对于舜是赞颂的,是使用礼乐教化引导天下百姓向善的典型人物,孔子、孟子都认为舜和天下百姓都是存在善的特质的,只是作为领导者的舜能够觉察到自身好的特质并加以扩大,天下百姓是存在善的特质而不自知,舜作为善的示范,引导万民跟从效仿。
而庄子的观点则是,否定舜等先王的教化,认为他们是导致天下人心浮动的罪魁祸首。庄子认为,如果人性是善的好的,就不用费心去治理,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状态。庄子借尧和舜的对话来说明治理国家就应该顺应自然,采用无为的方式。古代值得人们称赞的君王都是如此遵循自然运行的法则来治理天下。
要而言之,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舜的形象塑造不仅与他们深邃的“道”的思想和主张息息相关,而且还显示出庄子天才般的的艺术才华,这使得庄子说舜和所塑造的舜形象与儒家、墨家大异其趣。
《韩非子》中舜的形象塑造
《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其中舜出现了79次之多,韩非子运用变形的艺术手法将法家舜的形象呈现出来,通过《韩非子》中的舜形象与舜的原型形象、儒家的舜形象的对比生成中,法家的舜形象因个性鲜明而跃然纸上。
一、《韩非子》中的舜形象
韩非子借助变形的构思手法,赋予了舜形象新的特征和属性。《韩非子》中的舜形象已经改头换面,或是被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进行批判,或是直接穿上了法家的羽衣,成为法家学说的代言人。
奖罚有度、以法治国的君主舜:韩非子借舜形象来表达其心目中为君之道是“法”“术”“势”兼用,而以“法”为主。“法”是法令,是官员们应该掌握的规范,“术”是君主所执的权术,“势”是君主的权势地位。法家化的舜形象将君主最重要的统治武器“法”和“势”运用得十分自如,达到治国理政、称王天下的局面。
否定圣明仁德的儒家舜:韩非子认为尧舜已经是过去式了,如果继续墨守成规,“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就会像守株待兔一样可笑。尧舜之道久远难寻,不能确定,儒墨作为当时的显学,都通过舜来宣扬各自的学说理论,但韩非子认为他们的学说脱离了战国时代的真实背景,现实操作性差。
韩非子是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当舜作为儒家身份出现时,韩非子对其大为批判,当舜成为法家身份时,韩非子又对其大加赞赏。舜在《韩非子》一书中看似矛盾的多重形象,实际上与《庄子》中的情况类似。韩非子用大量笔墨所塑造的舜形象,反映了韩非子为加强其学说的论述分量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二、《韩非子》中舜形象的个性特点
韩非子塑造的极富个性化特征的舜形象,是与《尚书》、儒家所塑造的舜形象的比较中得出的。《尚书》中的舜治理天下不仅仅施行教化,还采用刑罚手段。舜的原型形象在治理国家时,是以教化为主,以刑罚为辅,并且刑罚的目的主要是起威慑的作用。
社会上的大部分人会在教化中明白自己行为的好坏,教化工作完成之后,大部分的百姓就会明白为人做事的标准,并且会付诸于日常生活。但是总会有顽劣不堪、行为不察的人存在,不能在国家实行教化的范围内得到转变。因此,刑罚的存在就有了必要。刑罚不仅能够惩处人,更主要的是将人往教化层面上引导。这样国家的秩序才会安定。
儒家的舜形象是承继《尚书》中的舜形象而来,在孔子、孟子、荀子处又有丰富的个性特点。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具有法的思想成分,只是法的思想受仁学理论的支配。孔子不赞成运用强制性的刑罚管理百姓,就算人们屈服于刑罚的严厉而不敢做违背国家相关规定的事情,但并没有发自内心地认为违逆的事不该做。
《韩非子》中舜形象的个性化特点恰好与《尚书》、儒家相反,韩非子认为,国君要想实现臣子、百姓顺服,就要采用刑、德的手段。治理国家应以刑罚为主,以恩赏为辅助手段。国君手中握有这样的权力,臣子就会臣服于国君之下。若是臣子掌握了刑罚的大权,国君的处境就危险了。
《韩非子》中过于强调君主的权力,容易导致君主一意孤行,作出不善的决策,国家会出现混乱危险的情况。虽然强调“法不阿贵”,但是韩非子是将君主游离于政策刑罚之外的。在法家的政治结构中,君主处于尊贵的位置,臣子处于卑微的位置,作为高高在上的君主自然内心骄傲,臣子气短也属正常。为君者矫正臣下的过错是自然而然的,反之,臣子去纠正君主的过错,就不那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