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德道经中被后世抹黑误解的中正思想德

发布时间:2023/3/18 15:02:00   点击数:

直到如今仍有人说老子思想是消极的,包括大学中的历史教材。荀子批评老子思想“有见于屈,无见于伸”,后人将“曲则全”解读为委曲求全,认为“报怨以德”是过于软弱或宽宏大度。老子本义真的是这样吗?

要想知道老子本义,就要深究《德道经》,从原始的版本中去发现老子文的真实面目,依照老子之道去领悟。

“不欲琭琭若玉、珞珞若石”,不要像美玉那样华美脆裂,也不要像顽石那样粗糙坚硬。有不走极端之义,此句含有中道思想。

楚简本“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万物达到虚无是永恒的,守住中心中枢是切实的。犹如太空与银河系中心。此句对于人来讲,就是要常常保持空杯心态,守住自己的初心本心。帛书本变为“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中”变为“静”,盖因为战国时期的儒道相争,儒家提倡中庸之道,而“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主旨,“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恒”“极”难辨。督脉是人体的中枢。这一演变遮掩了中道思想。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正。”与帛书乙本“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两者比较。前者按楚简本“躁胜滄,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更正,后者“贵”明显错误,前有“不可得而贵”,前后矛盾。所以当为“天下正”。后者抹杀了老子的正道思想。

“曲则全”,凹曲反而能圆全,恰如球有曲面才能呈圆球状。此句运用于社会,为曲意周全之义,做人行事不能太直,社交委婉才能获取好感,行事往往有迂回波折,曲意周全是做人行事的方式。有人将此句解为委曲求全,难道要迁就承受委屈来求得保全吗?

荀子的批评也没有认识到强弱之间的辩证法,“柔弱胜刚强”,“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王弼本第63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帛书本亦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两者思想是对立的。细分析老子文,“报怨以德”与上下文没有语义关联。楚简本为“多少之多易必多难”,中间遗漏了一段文字。据马叙伦、严灵峰等学者的研究,此句当在第79章前,位置稍有争议。此句当放在此章首句句前,为“报怨以德,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一“怨”字呼应。加上下文帛书甲本“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这一段具有鲜明的中正思想。“介”,中正之义,蒋介石,名中正,即是如此。到帛书乙本为“圣人执左芥”“司芥”,王弼本又变为“圣人执左契”“司契”,流传之误彰显。帛书乙本之误很有可能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孔子是老子弟子,很显然在“报怨以德”的问题上,他传承了老子的部分思想。《德道经》的“右介”“司介”,直至帛书出土才被发现。

中道与正道合为中正之道,老子的中正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长久以来,老子的中正思想被遮掩被抹杀,被中庸之道排挤,消极避世成了老子思想的代名词。随着一批先秦乃至上古道家典籍的出土,现在到了为老子思想正名的时候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80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