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强推最热小说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早看

发布时间:2024/3/25 17:16:24   点击数:

今日推荐:《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经典与解释”第5期)》作者:刘小枫;陈少明。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古典作研究

“裕”,从李学勤先生释读;“已”,原释文释为“也”,今据刘乐贤说推定为“已”。“渐”,原作“戔(戋)”,案:“践”与“斩”古通

“渐民而裕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已”,当指“渐民而裕之”之时,诗人之心志,便犹如《邦风》所体现者。

简4: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

“戚患”,从廖名春先生说。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太史公曰:‘《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之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汉书·董仲舒传》:“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

是已

案:缺文依辞例据补。

简5:侑成功者何如?曰:《颂》是已

《尔雅·释

简5:《清庙》,王德也,至矣

廖名春先生指出:《孔子家语·论礼》:“……升歌《清庙》,示德也;《清庙》,所以颂文王之德也。”

案:王褒《四子讲德论》:“昔周公咏文王之德,而作《清庙》,建为颂首。”

简5: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

案:《孔子家语·哀公问政》:“孔子曰:‘……圣人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民之则,而犹以是为未足也。故筑为宫室,设为宗祧,春秋祭祀,以别亲疏,教民反古复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众人服自此,故听且速焉。教以二端,二端既立,报以二礼,建设朝事,燔燎膻芗,所以报气也。荐黍稷,修肺肝,加以郁

《孔子家语·好生》:“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孔子家语·庙制》:“孔子曰:……《诗》云:‘蔽茀甘棠,勿翦勿伐,邵伯所憩。’周人之于邵公也,爱其人,犹敬其所舍之树,况祖宗其功德而可以不尊奉其庙焉?”《说苑·贵德》:“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顺安万物,古圣之道几哉!’”较之前疏《甘棠》所引《左传》中文献,孔子突出“宗庙之敬”。

简5:“秉文之德”,以为其业。“肃雍

案:《吕氏春秋·不广》:“继文之业,定武之功。”郑笺“济济多士,秉文之德”:“济济之众士,皆执行文王之德。”简6:“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

简6: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

或以为简6留白处原有字,上接简21、22,补为:“《清庙》曰:‘肃雍显相,济济’”。案:此不合简制;且’肃雍显相“多与”于穆清庙“连言,仅引“肃雍显相”,似不合此处引二句诗或四句诗之体例;又此处“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后无“吾口之”评语,知此与简21、22相关而并非相连或完全重复。今据简21、22补”《清庙》曰:“济济”于前一简之末。此段当为后学编连孔子之语。

简6:《烈文》曰“无竞惟人”,“不显惟德”。“呜呼,前王不忘”,吾悦之

案:今毛诗《周颂·烈文》云:“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曰:莒展之不立,弃人也夫!人可弃乎?《诗》曰:‘无竞维人’,善矣。”《吕氏春秋·求人》:“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子产一称而郑国免。”

简6:“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贵且显矣。《颂》

案:《国语·周语下》:“且其语说《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单子俭敬让咨,以应成德。”《新书·礼容下》:“夫《昊天有成命》,颂之盛德也。”据补。

简1:……行此者,其有不王乎

李零先生指出此一段是“子羔”部分的结尾,不属于《诗论》部分。濮茅左先生也有相同看法

案:结合《子羔》、《鲁邦大旱》等篇竹简形制、内容来看,此语当是《诗论》之内容

简1:孔子曰:诗无忞志,乐无忞情,文无忞意

“意”,从曹峰先生释

简7:怀尔明德

案:《墨子·天志下》:“于先王之书《大夏》之道之然:‘帝谓文王,予怀而明德,毋大声以色,毋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今毛诗《大雅·皇矣》作:“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尔”古通,因据《墨子》,补“帝谓文王,予”于前简之末

简7: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案:今毛诗《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简7:盖诚谓之也

简7:诚命之也,信矣

庞朴先生指出:“诚谓之也”、“诚命之也”这种句型,现存其他经子诸书中,以最新手段检索,亦未曾一见;只有马王堆帛书《五行》篇中出现过两次,那里说:

君子知而举之也者,犹尧之举舜,〔商汤〕之举伊尹也。举之也者,诚举之也……

君子从而事之也者,犹颜子、子路之事孔子也。事之者,诚事之也。()

所谓“诚X之也”,乃“诚由其中心行之”(《五行》)、绝非表面文章的意思,也就是现代口语中的“诚恳”、“真心”等意思

简7: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谷已,得乎?此命也

简2:志也。文王受命矣

“谷”字从单周尧先生说,训为“善”

案:今毛诗《大雅·文王》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诗》云:‘殷士肤敏,裸将于京,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言天之无常予,无常夺也。”《汉书·刘向传》:“孔子论《诗》至于‘殷士肤敏,裸将于京’,喟然叹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不传于子孙,是以富贵无常。不如是,则王公大人其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劝勉?’”

简2:《颂》,旁德也

简2:《大雅》,盛德也

“旁”,从廖名春先生释。案:《邶·北风》:“北风其涼,雨雪其

简2:多言后

案:《尔雅·释

简2:其乐安而保,其歌申而易,其思深而远,至矣

案:“保”,《国语·周语下》引伶州鸠语:“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杜预注:“保,安也。”“申”,同“伸”,舒展。《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集解》引马融注:“申申、夭夭,和舒之貌也。”

简2、3:《大雅》,盛德也,多言也

廖名春先生据辞例补。

简3:多言难而怨讳者也,衰矣,小矣

“怨讳”,原作“怨退”。案:“违”、“退”古通

简3:《邦风》其纳物也博

案:《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汉书·司马迁传》:“《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

简3:观人俗焉

马承源先生指出:《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孔丛子·巡守》:古者天子“命史采民诗谣,以观其风”又《汉书·艺文志》:“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廖名春先生指出:《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戶而知天下。”郑《谱》:“武王伐纣定天下,巡守述职,陈颂诸国之诗,以观民风俗。”案:《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简3:大敛才焉

《礼记·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

简3:其言文,其声善

案:相近辞例:《易·系辞》:“其旨远,其辞文。”《荀子·大略》:“《小雅》不以于汗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声有哀焉。”

简3:孔子曰:惟能夫

案:下文残断,其意不详,待考。

《民之父母》『得气』说

张丰乾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第7简“而得既塞于四海矣”句,传世本《礼记·孔子闲居》作“志气塞乎天地”,《孔子家语·论礼》作“志气塞于天地,行之充于四海”。学者们对此句的解释也不尽相同。陈剑先生认为应该释为“而德既(已)塞于四海矣”,颇有理据。

孔子曰:“五至乎?物之所至,志亦至焉。志之[所]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哀乐相生,君子以正。此之谓五至。”子夏曰:“五至既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三无乎?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君子以此横于天下。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而得既塞于四海矣。此之谓三无。”

陈剑先生已经指出,与此相对应的传世本的文字是有错简的。但是,不论是在竹简本中,还是在传世本中,在说到“三无”的问题时,都说到了两种“不可得”的情況,“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君子“横于天下”,却是竖起了耳朵也听不见,擦亮了眼睛也看不到,认真的看和努力的听都“不可得”。然而,君子“得”了什么呢?这应该是下文顺理成章要回答的问题。由此可见,“而”字在文中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得”字无论是在字形上还是在字义上,都和上文的两个“得”是一样的,不必释为“德”。

而下文的“既”就成了“得”的对象,不能再释为“已”,竹书中屡见的用来表示“气”的字作上从“既”下从“火”,而本简的“既”,有理由被看作是省去了底下的“火”,释为“气”是没有问题的。进而,《民之父母》第7简该句可以被释为“而得气塞于四海矣”。

《民之父母》第10-13简中,孔子在解释“五起”的时候,多次谈到了“无声之乐”和“气志”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直接支援这一判断,如第10简“无声之乐,气志不违”,第12-13简“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无声之乐,气志既从”,传世本《礼记·孔子闲居》还有“无声之乐,气志既起”一句。

其中的“无声之乐,气志既得”正好和第7简“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而得气塞于四海矣”相呼应。

第11简还有“无声之乐,塞于四方”,此句在传世本《礼记·孔子闲居》中为“无声之乐,日闻于四方”,传世本的语义较为直白。但是可以看出,在竹简本中,前文的“气塞于四方”和后文的“无声之乐,塞于四方”是相呼应的,中间的桥梁就是“无声之乐”和“气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无声之乐”和“气(志)”互为载体,互相顺从,没有遗漏,所以“塞于四海”。

第12简的“无体之礼,塞于四海”,以及第13-14简的“无服

“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实际上都是“气”的不同表现,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横于天下”,概括起来就是“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而得气塞于四海矣”。《孟子·离娄下》:“得志行乎中国”,朱熹章句:“得行其道于天下”。“得气塞于四海”和“得志行乎中国”句式是一样的。《孟子·公孙丑上》的一段材料更值得重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88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