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诗经中讲述了哪些内容

发布时间:2024/9/3 11:59:14   点击数:
白癜风学术高峰论坛 http://www.bdfyy999.com/bdf/zhongkedongtai/zhongkexinwen/102012.html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诗经四》中,向我们介绍了《诗经》的出现和发展。

一、诗的源头是歌谣

1.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就可以借别人的歌谣,表达自己的情感。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人也可以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二、《诗经》的出现

1.歌谣由乐工记录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记录歌谣的人是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

2.乐工搜集民间歌谣春秋时的乐工也被称为“太帅”。那时各国都养着一班乐工,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得搜集本国乐歌,还得搜集别国乐歌。不但搜集乐词,还得搜集乐谱。太师们是伺候贵族的,所搜集的歌儿自然得合贵族们的口味,平民的作品是不会入选的。

3.乐工记录的“献诗”,是“政治诗”。除了这种搜集的歌谣以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谏、颂美等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的诗。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

二、战国时代给《诗经》做解释:“断章取义”,“以史证诗”。

1.春秋时宴饮赋诗所点的诗句必加上政治的意味,选用的诗句常常是“断章取义”,表示这国对那国或这人对那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等。

2.到了孔子时代,孔子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诗”已经不常歌唱了,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

3.给《诗经》作解释的“大序”和“小序”。解释《诗经》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取义。他们都是以史证诗。这样的以史证诗的思想,最先具体的表现在《诗序》。“大序”好像总论,托名子夏,说不定是谁作的。“小序”大约是大小毛公(毛亨和毛苌)作的。郑玄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笺”中也更多的发挥了作为各篇诗的背景的历史。以史证诗,在他手里算是集大成。

三、《诗经》“六艺”

1.“风”、“雅”、“诵”“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但是“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风化(感化)、讽刺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着教化作用解释。

近人的研究“风”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便是各国土乐。“雅”也许原是地名或族名;雅又分“大雅”“小雅”,大约也是乐调不同的缘故。“颂”就是“容”字,容就是“样子”;这种乐连歌带舞,舞就有种种样子了。“颂”有“周颂”“鲁颂”“商颂。风雅颂之外,还有一个“南”。南是南音或南调《诗经》中《周南》《召南》的诗,原是相当于现在河南、湖北一带地方的歌谣。

2.“赋”、“比”“兴”的意义大约这三个名字原都含有政治和教化的意味。“赋”本是唱诗给人听,直接铺陈教化人;“比”和“兴”,是用譬喻等手法含蓄地教化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pj/16934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