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荀子为什么一生要读一次上
荀子是战国后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于乱世,学富五车、游历天下;在当时全球最高学府——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但他却像“历史天空上划过的一颗流星”。
他集百家之大成,兼收并蓄,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综合而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的书非常有思想性、哲理性,阐述为政之道、为君之道、为人之道、为士之道,兼论礼、乐之重要,学习、修身之重要,为君用才之重要,以及军事方面,富国、强国之策略。
他站在那个时代最前沿,高瞻远瞩。他的思想极少偏颇和片面,书中许多警示言论,现在也可以作为训诫,我们通过几个方面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作为国学的传承者,许多内容虽然并不熟悉,但我们还是要极力的让它们的光辉再次重新闪亮起来。
在顺应时代方面,荀子尖锐的指出:舍后王而道上古,臂之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之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事,则审周道。——《荀子·非相》
很显然,荀子是站在进步的立场上,主张变革,主张前进的,而反对颂古非今的。所以荀子说的后王,虽指周文王和周武王,但确实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而塑造了新的形象,荀子所讲的周制也是他改造以后,适应了当时地主阶级建立统一政权要求的“周制”
荀子这种用于顺应时代发展,不因循守旧的先进思想在如今仍然给我们以启示,对于时间证明是错误和落后的东西,抱残守缺是不明智的。
我们要让老祖宗的东西发光发热,就要学习荀子这样的学术态度,要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传承者,而不是老学究。
在忠孝方面,荀子不讲愚忠愚孝,他说:“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聪明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聪明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古,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传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在《子道》中又说,对上不服从作乱的君主,这是上等勇敢的人,对不肖的人敢于把他拉下来罢免,这种是中等勇敢的人。等等的言论说明,荀子在这方面他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教条,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问题所在,然后才去行动。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鬼谷子的言论,但又不同于鬼谷先生,荀子给出了一些具体的答案,但归根结底,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智慧去具体解决相应的问题。
荀子专门写了一章叫做《解蔽》,指出人们常常固执己见,要客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就要虚心冷静,多学习。“蔽”就是受蒙蔽,遮蔽,一孔之见的意思,要"解蔽“,就要全面和可观的看待问题。他讲了一个故事:
古时候一个人,夜行,月光下看到自己的影子,以为是地上卧这一个恶鬼抬头看自己的头,以为是个怪物,便吓的回头就跑,等回到家了,断气而亡。
他用这个故事来讲述认识问题的片面和主观性害死人的道理,也指出迷信是害人和于事无补的,表达了他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你看马克思恩格斯几千年后才说,这叫唯物主义,那叫唯心主义。荀子,甚至古往很多哲学家都提出了这些论断。
他在《非相》中指出:看人的外表不如看人的内心。相面,是古人所没有,学者所不齿的,这个面是由心而生的,所以叫”相由心生“嘛,不应该以貌取人,而应以实际看人。以大量的实际行动去证明人长的凶并不一定是坏人,长的善良,长的好看并不一定是好人
同样,作为战国后期智慧的“集大成者”,
《荀子》32篇、数万字,
政治、经济、哲学、领导、
识人用人、用兵、富国、法律……
几乎无所不包。
但多年来却长期被雪藏、诋毁,
甚至一直被使用,一直被打压。
我们今天再看他的时候是否换种眼光?
那《荀子》对我们今天还有那些价值呢?
我们下篇继续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