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文学史笔记一公元前年至4世纪
诗歌(韵文):
中国文学的韵文演进: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传奇→昆曲→京剧
文学的起源是诗歌,亦即韵文先于散文,西方亦然。
1.西周,《诗经》(前-前),杨柳依依,树枝摇动有亲近之意,西方无此传统。诗有六义,风雅颂三种体裁,赋比兴三种技巧。赋比兴记的是物,却是言情,诗经是写物抒情的小品。2.战国,《楚辞》,屈原(约前—前年,湖北宜昌),楚国在襄阳,承接诗经之二南。最著名的一篇是离骚。楚辞是对讲。诗经是总集,楚辞是个别人作品的别集,从总集到别集是一个进步。3.战国赋,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叙事用散文,形容时用韵文(散文更多就成了小说,韵文更多就成了戏剧)。赋是从诗经、楚辞、庄子说剑/渔父/盗跖、纵横家之文、滑稽家之文演变而来。赋起源于战国时代,可分荀子(《礼》、《知》、《云》、《蚕》和《箴针》,隐语)与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九辩》和《风赋》等,二人对话)两大派。4.汉赋,汉赋分为骚体赋、大赋、小赋。骚体赋代表作为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它直接受屈原《九章》和《天问》的影响,保留着加“兮”的传统,其语言是四言和散句的结合,表现手法为抒情言志,汉初六十年是骚体赋的时期。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西汉时的贾谊、枚乘,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东汉时的班固、张衡等,都是大赋的行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赵壹、蔡邕、祢衡等都是小赋的高手。5.汉代乐府,北宋人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分十二类。乐府辞讲人生的共性,如悼死、思乡等,并无个性,是抽象的,与西洋文学的具体描写不同。6.汉代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苏李河梁赠答诗》,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由政治性转变为社会性的日常生活,如人生悲欢离合、日常琐事、儿女私情,开中国纯文学的先河。7.建安,曹操(-)《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薤露行》8.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陶渊明(或年—),《陶渊明集》,《归去来兮辞》,田园诗派创始人。散文:(散文演进:史→子→应用文)1.周,古代两大史书,《尚书》记言,《春秋》记事。2.东周,《春秋左传》,《春秋》的笔法是法律性的、客观性的,有了文学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是周公写时所没有的。春秋三传,公羊春秋是解释春秋的,谷梁春秋是春秋的注解;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历史,描写战争、外交。贵族私生活和大家庭生活等。3.先秦,诸子最主要的八部书,《论语》、《墨子》、《孟子》、《老子》(道德经)、《庄子》、《荀子》、《韩非子》与《吕氏春秋》。论语有诗情画意。论语仍是根据记事记言的传统演变下来,但与尚书、春秋不同,由国家大事的记载进步到个人生活的记载。论语、孟子是零星记录;而庄子发展出假设的对话寓言体,篇名也有意义,每篇可分章,均有其整体性;荀子,再进一步发展出整套有体系之思想,集中论述,整体性进一步加强。孟子的文章近似陶渊明;阮籍的诗近似庄子,这是中国文学的两大派。4.汉代,《史记》,道德思想融入作品中,不损害其文学价值;写作方法是将一人分述于各人的传记中,更公平客观,并不重英雄观念。写历史,必须遵守两个条件,一是不可以只重单一领袖和团体,二是,重视事件进展过程,不能单看结论。历代丞相并不列入。司马迁解答了文学和历史能否合流的问题。5.汉代奏议、诏令、书札。奏议代表作,贾谊《陈政事疏》、《过秦论》、《论积贮疏》,调理通贯,其辞甚伟;晁错《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论守边备塞疏》、《论募民徙塞下疏》;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曹操《请增封荀彧表》。诏令,贾谊;曹操《求贤令》(任意挥洒,浪漫俏皮)、《让县自明本志令》(引经据典)。书札,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其它(文论):1.建安(东汉献帝年号,公元元),建安之前的中国文学如诗经、诸子与离骚等,其文学之表达均无独立观念与自觉性,没有认识到文学自身的价值和技巧,曹丕(年-年)《典论·论文》(评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文学作品和曹丕个人见解),提出文以气为主,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姚鼐说文章要朗诵,即自其声了解其气,此即所谓神韵);关于文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2.西晋,陆机《陆平原集》,其中《文赋》,专讲写作技巧,将文体分为十二类。五、日本无六、其它亚非拉神话:古巴比伦神话《咏世界创造》、《伊什坦尔赴冥府》;诗歌:1.古巴比伦英雄史诗《吉尔加美什》;2.古埃及宗教性诗歌《亡灵书》;3.古印度《吠陀》(颂神诗《梨俱吠陀》,咒语《阿达婆吠陀》;4.古印度英雄史诗《摩诃婆罗多》(《薄加梵歌》)、《罗摩衍那》;5.古印度迦梨陀娑的诗剧《沙恭达罗》、《云使》。不如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