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殷商之源文化沙龙古宋七子45逍遥境界
编者按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到了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既有达到逍遥境界的无所待的“至人”“圣人”,也有没有达到逍遥境界“御风而行”有所待的列子、“犹有未树”的宋荣子以及目光短浅、功利世俗的的“小知”。庄子笔下的宋荣子,即是宋钘,它属于“逍遥”境界的第二类人,这类人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对社会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独到的见解、独立的思想,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即使这样庄子还是认为他仍没有达到“逍遥”,这是为什么呢?
宋钘是继老子之后、庄子之前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给予其较高的评价:“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即是说他在“物”“我”之间有着准确的定位,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不被外物左右;在“荣”“辱”之间能够淡定看待,不因现实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即使如此,庄子仍说宋钘逍遥“犹有未树”,是因为他对那些“小知”仍“犹然笑之”,说明他还没有真正地超脱这个社会,远没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和荣辱俱无“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地步,所以庄子认为他“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即使这样一个庄子认为还没达到“至人”逍遥境界的宋子,却在道家格局与体系的筑建中“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联接老庄宋荣子道家格局筑基础
商丘博物馆
漫步在商丘博物馆内的诸子百家塑像前,墨子、老子、宋子、庄子、惠子以及孔子、孟子等群体形象,立体地展示述说着古宋大地上曾经的学术滥觞和厚重底蕴。墨家、道家、儒家、名家等各学派在风云变幻的春秋战国时期,曾在这里相互论辩交融发展。宋钘诞生于这方滋生并滋养诸家学派的热土,融合了泥土气息中的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学问,最终自成一家创立道家宋尹学派“周行天下”而被尊称为“宋子”。他成为老子、庄子之间的联结,将老子之“道”转化为“心术”,庄子继承之更进一步贯串天道、心术与精气而言道,确立了道家之格局及思想基础,形成道家完整的体系。
著名学者钱穆《宋钘考》曾说:“余尝谓黄老起于晚周,兴于齐。……若宋子,设教稷下,其殆黄老道德之开先耶!”钱穆在文中详举了《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书所述宋钘思想,比附《老子》相关词句,以明汉代班固称宋子书近黄老意之原因。如《荀子正论》曰:“子宋子曰: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此《老子》谓“少施寡欲,绝学无忧”;再如《韩非子显学》曰:“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趣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此《老子》所谓“勇于不敢”“柔弱处上”“大白若辱”“知雄守雌”,等等,可见宋钘在修身问题上继承老子无名、无欲的立场。在战争问题上,宋钘非斗反战立场与老子一致。
宋钘“别宥”“白心”学说,即是去除外在囿限拘蔽,使心归于虚静洁白,与老子之说相合。宋钘更从儒家子思一派借来“心术”(或“心之行”)及“型于内”(道德型范于内在)的概念,发展出道家较具系统的心学,并进一步影响庄子提出“心斋”“坐忘”之说。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宋钘为老、庄之间的联结。学者林志鹏在《宋钘学派遗著考论》中认为,由老子之倾向外王之术发展到庄子偏重内圣之道,如未经宋子汲取儒家心性说之转化,则此一学术脉络便是断裂而存在缺环的。前人或以庄子天资卓绝,不为老子所限,故能贯通内外而立说,但此种解释仅诉诸个人天才之因素,未能从学术源流梳理先秦道家由天道转向心术的缘由,难免有缺憾。
静因之道承老子宽恕精神成文典
宋钘是先秦道家黄老学说的支派之一,他继承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儒家、墨家,形成自己的宋尹学派体系。《庄子天下》曰:“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宋钘这样论述“道”:“道者,一人用之,不闻有余;天下行之,不闻不足。此谓道矣。”“和以反中,形性相葆。一以无贰,是谓知道。将欲服之,必一其端,而固其所守。”(《管子白心》)宋钘认为人道与天道、地道并重,但主张人当取法天、地:“上之随天,其次随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楚竹书《彭祖》也说:“天地与人,若经与纬,若表与里”,不可偏废。而此思想,正是上承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宋钘还初步提出“静因之道”,《心术上》由虚静推出静因之道,可视为对老子虚静无为说的发展。《白心》所云亦合静因之说:“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物,物至而名自治。……不可常居也,不可废舍也。随变断事也,知时以为度。”
宋钘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可谓甚大,形成了其“宽”“恕”的学术基本精神,“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制作一种像华山那样上下均平的帽子来表示自己提倡人类生活的平等)。《韩非子显学》将儒家漆雕与宋钘对举,言宋钘“趣不随仇”“见侮不辱”,对他人之怨仇与侮辱采取宽容之态度,故韩非子以“宽”称之。韩非子又将宋钘学说之精神归结为“恕”:“宋荣子之议,……世主以为宽而礼之。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今宽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说文》:“恕,仁也。从心,如声。”所谓“恕”者,以己心度他心,本隐含有人与人之间内在交流、疏通彼此隔阂的意义,故与宋钘“心之行”“心术”含义相通。由此看出,宋钘主张用柔和的态度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和平相处不与争斗,与老子无为而治的“尚柔”精神一脉相承。
后学庄周推前浪稷下宋学渐衰微
宋钘学说在战国中期崛起,并成为重要的学派。他在稷下讲学授徒,并与当时各派学者来往,其学流布于宋、齐、楚等地,可谓颇有声势。前人或疑司马迁在《田敬仲完世家》《孟子荀卿列传》列述稷下诸子为何独缺宋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庄子之学“其要归本于老子之言”,视其直承老子,何以绝口不提宋钘?其实,这与战国晚期至西汉的学术背景及宋钘学说之衰落有关。盖汉初学术以黄老道家为宗,而黄老之学源于稷下。稷下黄老道家著作(如《管子内业》)虽有取资于宋钘之处,但其基本关怀及思想内涵实不相同。其时的黄老道家改造了心术之说,使之成为君王统治之术的一环,自然比宋钘之说受到时主的欢迎。
尤其是在宋钘之后,其故里宋国又诞生一位道学大师庄子。庄子生卒比宋钘略晚,其思想乃至著述体裁,皆有受宋钘影响之处。长江后浪推前浪,庄子又以自己的天资特异,将宋子思想融会贯通并在广度、深度上超越了他,从而使道家学说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宋学之衰盖与庄学之兴交替。宋子后学所作《去尤》杂有《庄子》之说,似乎也说明战国晚期宋子之学已被庄子一派取代。此外,荀子对于宋钘学说的猛烈批判也对其说之传布产生负面的影响。以致于在汉代,《宋子》一书被列为小说家之作。但宋钘之学虽为庄子、慎到、尹文、荀子所超越,但其精华也因此融入上述诸子的学说中而流传久远,可谓是功成身退,成就百家争鸣诸子中的别样人生。
作者简介
马学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宁陵县商务局局长,宁陵县史志办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商丘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商丘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其专著有《范仲淹与商丘》《古宋七子》《寻踪梁园》《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等
完
总策划:刘少杰
统筹:江涛
原标题:《殷商之源文化沙龙|《古宋七子》45逍遥境界犹未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