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聊斋之崂山道士一个胸怀壮志却不能吃苦
《崂山道士》是《聊斋志异》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却具有非常深厚的思想内涵。不同于其他以描写爱情和美女出彩的名篇,在《崂山道士》中,蒲松龄告诉了人们一个非常简单朴素的道理:在这个世界上,胸怀壮志的人非常多,但是能够为了实现理想去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吃苦的人却很少,空有壮志却不能吃苦,最后只会一事无成,沦为世人的笑柄。
家庭的娇生惯养,养成了王生不能吃苦的性格
蒲松龄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笔力深厚,在王生出场之前,蒲松龄先用短短九个字交代了他的家世,“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这九个字非常关键,从中读者可以大致想象出王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征。邑,县里,这里指的是蒲松龄的故乡淄川县。王生出生在淄川县的世族大家,能够称为世族的,家中不是世代做官,就是非常有钱的富人之家。
不仅出生世族,王生在家中的排行也很有讲究,他排行第七,作为家中的第七个孩子,王生多半是父母的老来子。自古父母爱幺儿,王生从小自然是在锦衣玉食中长大,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生活。
但这位王家的小少爷,却从小就有一个志向,那就是学道。为了学道,王生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到崂山去拜师学艺。但道士见到王生的第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品性:“恐娇惰不能作苦。”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曹雪芹笔下的和尚道士都是来自太虚幻境的神仙,女娲补天剩下的那块石头就是由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带到人间去历劫的,“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跛足道人唱的一首《好了歌》更是全书的纲领。
和尚道士不仅是看破红尘的智者,更是救苦救难的仙人,宝玉和凤姐被马道婆施了魇魔法后,也是癞头和尚出手相救。《红楼梦》作为清代古典小说的巅峰,借鉴了许多前人的创作经验,蒲松龄去世的年,正是曹雪芹出生的那一年,《红楼梦》里这种和尚、道士形象的塑造,正是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启发。
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就同未卜先知的跛足道人一样,见到王生的第一眼,就看出了他的性格中最大的问题:“娇惰”,娇气而又懒惰,不能吃苦,自然就学不好道,也不是道士想要收入门下做弟子的有缘人。
但面对道士的怀疑,王生又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能够吃苦,于是道士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来历练王生,给了他一把斧子,让他跟着其他道徒一起山上砍柴。果不其然,砍了一个多月柴的王生,在手脚都磨起了厚厚地一层茧子后,就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不想再在这里吃这份苦、受这份罪了,心里暗暗地产生了回家的想法。
但是,在偶然间看到道士表现出来的神奇法术之后,王生又改变了主意留了下来,但他最终也没能学有所成,因为他只想投机取巧,学道的目的也太过于功利。
王生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道,学的只是哗众取宠的“术”
什么才是真正的道?最先提出“道”这一概念的是老子:“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对道也有论述,《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蚁蝼。’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存在于大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当中。庄子的解释更容易理解,东郭子问庄子,道究竟在哪里呢?庄子说,无处不在,道可以在蝼蚁、稗草、瓦块砖头等一切细微琐碎的事务当中。
以老庄思想为基础,衍生发展而来的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拥有着出神入化的本领,广收徒弟的崂山道士就是道教的一员,道教追求的是长生、成仙和济世救人,但不管追求的是哪种道,都得从生活中的每一件琐碎的小事情开始做起,不怕吃苦,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因此,王生上了崂山之后,道士让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山上去砍柴,而且一连就砍了好几个月。但一时兴起要学道的王生,根本吃不了这种生活中的苦,只想着能够投机取巧,一上来就取得一竿见影的效果,这显然不符合生活的本质,也不符合道的本质。
蒲松龄要讲的是一个非常浅显朴素的道理,但是他以小说家的艺术构思,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精彩绝妙的故事,故事中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崂山道士展示他神奇技能的时刻。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道士将纸剪成镜子的形状贴在墙上,没过多久,那张纸就变成了一轮明月照亮室内,光芒四射。这个情节来源于《唐传奇》,《唐传奇》中的《纸月》写了一个人将纸剪成了月亮的形状,整个屋子都被照的亮堂了。
古代社会是没有电的,一到晚上世界就陷入了黑暗,因此人们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将天上的月亮取下来,在黑暗的时候拿出来照明,充满着唯美的浪漫主义色彩。
“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除了能够剪出一个月亮来照明,道士还能创造出喝不完的美酒,一壶酒七八个人往来不停地倒,壶里的酒却一点儿也不少,这更是让王生大开眼界。
“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
客人将筷子扔到月亮中,就能变成嫦娥从月亮中走出来,翩翩起舞陪着众人饮酒。这最后一个变出美人的绝技,更是每个世俗之人梦寐以求的技能了。
本来因为砍柴太辛苦准备放弃的王生,在看到这一幕幕精彩的表演后,又坚持砍了一个多月的柴,实在苦得忍不下去了,才跑去求道士教他一门小技能。当道士问他想学什么技能时,王生选择却的是穿墙术。
道士早就看出来,娇气又懒惰的王生,并没有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道,他想学的只不过是“穿墙术”这种哗众取宠的技能。既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又没有济世救人的大志向,心浮气躁的王生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空有志向却不能吃苦,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王生自以为学会了穿墙术,马上拜谢道士回家,一回去就急着向妻子炫耀自己的本事,却一头撞到了墙上。这就是道士给王生炫技的一个小惩罚,让他撞到墙上,额头上鼓起了一个大包。
丢人现眼的王生,遭到了妻子的讥笑,大骂道士是骗子,故意整他,却忘了临走之前道士告诫他的道理:一定要洁身自爱,不然这个法术就不会灵验。
《崂山道士》中所讲的道理,可以用《荀子劝学篇》中的一句话来总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文章的最后,蒲松龄做了一句非常到位的总结:“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世上像王生这样的人,真是不少。这个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心浮气躁的王生身上,有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健身,因为一时兴起,就立下一个目标的人很多,但能够彻底改掉自己的娇气和懒散,坚持下去的人却寥寥无几。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空有一腔壮志,却不能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