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松
百木之长
松高可凌云、坚韧挺拔又耐寒长青,古往今来,备受人们推崇。
我们来看看“松”字。“松”字右边是一个“公”字。“公”可不简单。古代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公”居于首位。宋人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由此可见,松在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历来文人雅士对松情有独钟,他们以歌赞松,以诗咏松。其中赞颂松的高耸凌云,俯瞰万物的诗数量极多,让我们读读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小松》,了解一下松的成长吧!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赏析
凌云巨松,人们都匍匐在它的身下,赞美有加。但松的高贵并不是到长大后才显露出来的,在小的时候,松,这树中英雄,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刚出土时,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但它小而不弱,在“深草”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一个“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所以,松的“小”,绝对只是暂时的!它必然由小转大。现在,原在百草之下的它,已经高出了蓬蒿——草类中的高者,其他草还在话下吗?
只是可惜,“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指出凌云是它的秉性和必然,后一个指大松的状态。感慨世人大多目光短浅,缺乏“识”见,不能把小松看成栋梁之才,不去爱护、培养,甚至去摧残、践踏。诗人借此自况,同时也告诫“时人”,不要做这种令人痛心的事情。
岁寒君子的品性
松历严寒而不凋,披风霜而卓立。其高贵品性,很自然地被人们与人世间历困境而依然保持节操的人——君子联系在一起。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实际是在借松柏感慨人的品德。后世的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更明白地讲:“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很明白地将松柏与君子联系了起来。再后来,人们更是明确地将松、竹、梅合称为“岁寒三友”或“岁寒三君子”。“建安七子”中的刘桢的《赠从弟》,就反映了人们的这种认识: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遭受。
赏析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起首二句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形容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三四两句则让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
后四句拓宽开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凸显出来。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把多情的目光注入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事物,一经撞击,便爆发出动人的火花。
忠贞情谊的象征
松树坚韧、顽强,往往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情谊的忠贞。南朝乐府民歌《冬歌》这样唱道: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果树结金兰,但看松柏林。
经霜不坠地,岁寒无异心。
注释
金兰:原指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用作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
赏析
诗歌语言浅显,读来却让人感觉回味悠长。诗人先是描绘了一幅冰封千里的严寒景象,让人感到环境的肃杀与严酷,笔锋一转,用松柏凌寒不凋的坚韧,表明自己对友谊的坚守。同时,诗人还坚信,“君”心一定似我心,我们的金兰之谊,一定如松柏林一样,经风霜而不落,历岁寒而不移。
当然,松树象征的情谊,不仅包括友情,也包括经受困苦而坚守的其他情谊。苏轼曾写过一首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读来令人摧心扼腕、痛彻肝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一生爱松。当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后,他在其坟茔四周亲手植松苗万株。经寒历暑,沐雨栉风,万株幼苗长成了长青之树,岁岁年年,生生世世,伴随在爱妻身旁。辗转十年之后,他又为亡妻写下了这首词,真情挚感溢于笔端,成为传诵千载的绝唱,尤其是“明月夜,短松冈”之句,借松之长青,表情之不忘,令人每每读之,无不怆然泪下。
延年喻长寿
松龄长久,经冬不凋,所以被视为仙物,用以祝寿考、喻长生。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松往往是长生不老的象征,同时,松时常与鹤为伍。在古人心目中,鹤是出世之物,高洁清雅,有飘然仙气。而仙物自然长生不死,所以将两仙物合而为一,寓意高洁长寿,松鹤延年,也就顺理成章了。直到当今,“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仍是最为常见的贺寿佳联。
在古人贺寿的诗词中,“松”是常见意象,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为范南伯寿》即是一例。
秀骨青松不老,新词玉佩相磨。灵槎准拟泛银河。剩摘天星几个。
奠枕楼头风月,驻春亭上笙歌。留君一醉意如何。金印明年斗大。
注释
范南伯:辛弃疾的妻兄,也是位慷慨爱国志士、豪放派诗人。
灵槎(chá):指能乘往天河的船筏,也指船。
奠枕楼:公元年,辛弃疾赴安徽滁州为官,创建了奠枕楼,为民解忧。时为滁州第一高楼。
金印明年斗大:指建立除逆平叛大功,获取显赫功名。
赏析
辛弃疾是豪放派爱国词人,其作品一般慷慨激昂,如金戈铁马,但也不乏生活情趣。本篇就属于他的生活随笔一类作品,写给自己亲戚,有点玩笑成分。
词的上片,诗人说自己这位妻兄年龄虽然不小了,但身体很好,如同青松一样坚挺不老,并且艺术创作灵感不断,生活情趣不少(新词玉佩相磨),最近还乘着灵槎,到银河上泛舟,取回了天星,生了个将来一定大有作为的儿子。语言轻灵愉快,其中借松祝南伯长寿,借星喻南伯麟儿,范南伯一定被夸得眉开眼笑。
下片说你既然来了,我一定好好招待你,你就在我滁州的奠枕楼、驻春亭内,暂且享受一下风月笙歌,安心一醉吧。到明年,养精蓄锐的我们,一定可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当然,从词中,我们也可以读到词人的爱国情愫。词的最后一句,似是宽慰对方,也是在告诫自己,在平安喜乐的生活中,不忘收复故土,还我山河,取功名是其次,实现国家一统,安定天下黎民,才是词人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