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墨子传一三五墨子与司马迁
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中,有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与荀子列传,还有很多诸子也在列,光孔子弟子有名有姓的,就列出五六十人。
而墨家当时是第一大学派,遍布各国,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既无墨子传,更无弟子传,墨家的很多资料,就此湮没?
更不合情理的地方是,把墨子放在孟子荀子列传里,墨子和孟子荀子风马牛不相及,司马迁也知道,墨子和儒家有着很大矛盲,但为什么要把墨子放到孟子荀子列传里,而且放到最不显眼的末尾?
更为奇怪的是,墨子那么有名,司马迁在这里只用了二十四个字描述墨子: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不难发现,这二十四个字,好像有头无尾,也好像无头无尾,只是节略。
这二十四字的描述,也不符合司马迁的一贯风格,大家都在问,为什么?
这究竟是为什么?
还是先简单了解一下司马迁历史吧。
司马迁,可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前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中国史书典范。
前99年,因李陵兵败降敌,武帝震怒,司马迁却公开站出来,为李陵辩解:
“李陵侍奉亲人孝敬,与士人有信,一向怀着报国之心,他只领了五千步兵,吸引了匈奴全部兵马,杀敌一万多人,虽然战败降敌,其功可以抵过,我看李陵并非真心降敌,他是为了活下来,再找机会回报汉朝。”
但因李陵未能回来,武帝杀了李陵全家,而司马迁也因为李陵辩解,被定为诬罔之罪,按律当斩。
面对斩刑,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业未立,这一死,轻如鸿毛,在权衡利弊之后,司马迁毅然决定,以宫刑代替斩刑,使自已活下来,去完成父亲的嘱托,穷尽一生,去完成自已的使命。
司马迁有个外孙叫杨恽,把他母亲珍藏的史记,献给汉宣帝,司马迁的史记才得重见天日,大放异彩。
回过头来再说,司马迁为什么不为墨子立传,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代才刚刚过去,刘邦和文景两帝实行的是无为而治,与民生息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子弟也相安无事,墨家子弟也代代相传,这时墨家的资料也随处可见,想了解墨子及其弟子的情况,也非常容易。
再说孔子在墨子之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情况,史记写的那么详细,那么,墨子及其弟子的情况,也能了解的那么详细。
何况,刘邦在时,很不喜欢儒家,儒家的资料丢失的更多,儒家写得那么详细,那么,墨家写起来会更详细。
更何况,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史官,他会搜集更多的墨家信息。
所以,有人说,司马迁不为墨子立传的原因是史料不全,这是站不住脚的。
墨家后人现在有三种情况,以供参考。
一·司马迁早年师从孔安国,董仲舒,受其影响颇深。
孔安国,孔丘的十世孙,西汉官吏,著有:古文尚书,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等,这孔安国分明是一个儒家。
董仲舒,前年,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成为正统,更是一个大儒。
司马迁是这两个儒家的学生,受其影响,司马迁必定也是一个儒家,墨子是儒家的死对头,在对待墨子的态度上,一定也会不屑一顾。
但他的父亲司马谈一直尊崇黄老之学,对司马迁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对墨子的地位不屑一顾,也不符合司马迁对待历的一贯作风。
二·司马迁为什么被问斩刑,就是因为在李陵问题上,敢于公开站出来,为李陵说话,犯了诬罔之罪,按律问斩,这是他一辈子的深刻教训,不敢再犯。
现在武帝釆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墨家不是儒家,如果为墨子立传,是不是又违背了汉武帝的政策,前车之鉴,不可不鉴,李陵的教训,铭心刻骨,如果再为墨子说话,是否又要被定为什么刑了?
但司马迁的史记,不是国家的史册,是个人在家所写,别人不知道,直到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才把司马迁的史记,献给汉宣帝,汉宣帝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到了这时,即使司马迁为墨子立传,死去的汉武帝,又能把死去的司马迁怎么样?
三·司马迁根据自巳写史的一贯作风,记史写实,根据父亲司马谈和自巳了解的历史资料,为墨子及其弟子立传,实话实说,汉宣帝得到史记以后,要交给文人参阅。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势力还很大,经过审查,认为为墨子立传不妥,欲将其全部删掉,觉得全部删掉也不妥,就留下二十四字,放在孟子荀子列传末尾,又把相关目录修改,史记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又或者是,在汉朝只做了些须修改,到了宋朝,儒家集团掌权,又做了大删大改,并且做的天衣无缝,史记就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历史问题,谁能说的清楚,这件事,距现在已经两千年,或者说已经一千年了,怎么去查,找谁去查,只能是推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