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新闻 >> 近思录中古人关于教学育人的主张
儒家重视教育源远流长,历史上的儒家先贤差不多都是教育家。
孔子开创的私学,有学生三千,其中贤人(能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被尊为“万世师表”。先秦的孟子、荀子;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周敦颐、张载、程颢和程颐两兄弟、以及明代的王阳明皆是教育家。无论是张载的“关学”,或是“二程”的“洛学”,对儒家教育方法及原则皆有较为精彩的论述。
他们对教人方法主张的阐述,倒好像是对今天的人说的一样,教育有教育的方法:教育应从小开始,教以洒扫、应对和事长日常生活道理;不做“填鸭”机械式灌输;应循序渐进,掌握好启发开导的时机;铭记教师责任,要有“诚实”的态度,不误人子弟。
宋儒的这些主张虽然古朴平实,但却是有一定的現实性和针对性,或是育人者待开掘的“宝典”秘籍,值得当下的教育工作者去体悟和借鉴。
朱熹、吕祖谦著《近思录》共14章,其中卷第十一章“教学”专论教人之道。
1、11·02伊川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有知,且当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虽以他说惑之,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
注释
①铄(音硕):消损。
[今译]
程颐说:“古人在孩子能吃饭能说话时就开始对他们们教育。
大学教人的原则方法,以薰陶和预防为先。人在幼小的时候,知识思虑几乎是一片空白,说不上什么主见偏好。此时,就应该每天让他听到圣贤格言至论给与教育启发,尽管他还不明白这些东西的含义,也应当再而三地让他听,让他受其薰染,使他满耳满腹都是这些话,时间一长,自然安于习惯于照着格言至论去作,如同天生本有的一样。
到了这种程度,即使有人用别的邪说去蛊惑他,他也不受到影响。若不在孩子小时候及早加以道德启蒙,等到稍大一点,内心产生了私意偏好,外边又有人用邪说淫词侵蚀着,此时,想让其心性纯正完满,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了。”
2、11·05明道曰:“忧子弟之轻俊者,只教以经学念书,不得令作文字。子弟凡百玩好皆夺志。至于书札,于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著,亦自丧志。如王、虞、颜、柳辈,诚为好人则有之,曾见有善书者知道否?平生精力一用于此,非惟徒废时日,于道便有妨处,足知丧志也。”
[今译]
程颢说:“子弟的性格轻狂、才智出众是令人担忧的,对此,就只教子弟学经习典,不得让他作诗文等。小孩子但凡玩乐嗜好而且沉溺其中,都可以夺人之志。
至于说到书法笔札,是和儒者最贴近的事。然而一味沉溺其中,也会丧失志向。像王羲之、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确实是真正的好人,但谁曾见过书法家们哪个深明道呢?一生的精力全用到诸如书法等嗜好技艺这上边,不仅白白荒费时光,而且对于学道悟道也有妨碍,足以导致丧失志向。”
3、11·08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诗》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如《关雎》之类,正家之始,故用之乡人,用之邦国,日使人闻之。此等诗,其言简奥,今人未易晓。别欲作诗,略言教童子洒扫应对事长之节,令朝夕歌之,似当有助。
[今译]
程颢说:“教育人,如果学习者没有感到学习中的乐趣,他就一定不会乐于学习。古人教育儿童,诵诗,并伴以舞蹈,就是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正如《诗经》中三百篇,都是古人作了教人的。如其中《关雎》之类的诗篇,其作用是夫妻之礼等正于家的关键所在,当时小到村落,大到邦国,吟诵这一类的诗歌蔚然成风。
但这些古诗,言词简约而意思深奥,今天的人不容易体会。因此,基于现实需要考虑,应该创作一些浅显通俗的诗歌,通过诗歌,让儿童子明白洒扫、应对、事长等日常生活道理,让他们早晚吟诵,这样,或许对他们的学习应有所帮助。”
4、11·17孔子教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盖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固;待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学者须是深思之,思之不得,然后为他说便好。初学者须是且为他说,不然非独他不晓,亦止人好问之心。
注释
①“不愤不启,不悱(音匪)不发。”语出《论语.述而》。愤:心求通而未搞通;启:开导;悱:口欲言而又未表达;发:启发。
[今译]
程颐说:“孔子教导人的原则是,“不要到他要弄通而又弄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要说出来而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如果缺少上述两个前提条件,一味开导,启发学生,那么,学生学习到的东西不会牢固。只有在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开导、启发学生,学生的思想才会豁然开朗。学生应该首先深入思考问题,如果思考之后仍然无法领会,此时老师再才去开导他,有利于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但对初学者则另当别论。对于初学者,老师对他应该首先进行启蒙教育,使他们具有一定的学识基础。如果原则机械地强加于初学者,那么,他们在知识一片空白地情况下,不但不知道如何思考问题,表达见解,而且也阻止了他们向老师提问的可能。”
待到“愤”、“悱”之时然后启发他,他就会以不可阻挡之势前进。学者应该深思,深思以后不能理解,然后给他说透就好。但初学者应该给他讲,否则不但他不明白,也会妨碍了他好问之心。
5、11·19横渠曰:《学记》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人未安之,又进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节目。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人之才足以有为,但以其不由于诚,则不尽其才。若曰勉率而为之,则岂有由诚哉!”
[今译]
张载说:“《礼记·学记》中说:如今教育存在三大弊端:一是“教的人只管推进教学进度,而尽量地教给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承受;二是不考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只顾自己教,不管学生懂不懂,能否接受;三是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充分使学生发挥潜力。学生在难以承受过多功课压力情况下,还要增加新的负担;学生在一个问题未弄懂之前,又提出新的问题,只能让学生无所适从,狼狈不堪。
教师传授知识,如若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考虑学生学习的承受力,不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这样的所谓教育,只能在愚妄之列。
教人极难,老师只能通过教育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不误人子弟。通过观察,依据学生的具体知识水平进行切实的教育,才有教育之功。
......
人各有才,完全可以有所作为。但是,一个人无论做何事,如果没有诚实的态度,就不能使自己潜在才能全部发挥出来,如果只图勉强草率,又如何能说是使用了他的诚实态度了呢?”
(本文参考《近思录》、《二程遗书》,图片来自互联网。勿抄袭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