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性善论和性恶论

发布时间:2018/7/31 3:23:39   点击数:

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核心观念分别是善和恶,所以何为善、何为恶的问题显然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这样去想:善和恶是属于哪方面的范畴?自然界存在善和恶吗?什么的心理、行为是善的而什么样的又是恶的?人的行为是否绝对存在着善和恶?判断善和恶的标准是什么?是谁在判断?

经思考后不难得出,自然界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弱肉强食——所谓欺负弱小而畏惧强者,并不算是恶,但若是放在人类社会,这就是恶了,所以可以说,人作为自然生物,其本性中是不存在善和恶的,善和恶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人类社会中有被普遍认同的心理和行为标准,这就价值观,或称为道德。抢夺,是违背道德的,是恶的;奉献,是符合道德的,是善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孟子曾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强调心性本心,

荀子强调本能欲望。

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同主张。

孟子站在性善论的观点上必然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发展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仁”成为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

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孟子重于心,荀子重于学。

孟子主张扩充本性,主张养气,重视发挥本心的作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的功能。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造本性,主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努力的结合。

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

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

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孟子和荀子却一个言性善,一个说性恶。但两者真的完全水火不容吗?恐怕未必。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注重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巩固和发扬这种善性。而荀子的性恶论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通过后天的道德教育和制度规范改恶为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只是相较之下,荀子的性恶论在孟子天赋道德观念的基础上,提出道德教育和制度规范来教化人性,这种含有唯物主义思想的主张,从历史的角度看,在今天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性善论”与“性恶论”所体现的都是遗传决定论,忽略了环境等多种因素对人性的影响,在今天看来还是有所欠缺的。

如果说孟子对于人性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在血缘纽带下父子、兄弟之间仁爱的一面,那么荀子则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的一面。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内涵界定不同,在个体成善的途径上观点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苟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这种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

性本善,性本恶,没有谁是谁非,都是相对来说的,不能绝对的说性本善,同样也不能绝对的说性本恶。至于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善呢,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有一千个答案……

赞赏

长按







































白颠的危害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08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