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每天学点国学岿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中国
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岿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荀子·性恶》
天下都能接受我的主张,我就和天下人共创安乐大业;天下人不接受我的主张,我就岿然独立于天地之间,面对非正义,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来,这是最高境界的勇。
荀子的性恶论,历来遭到非议,那也许是对形上学认识的角度和程度的差别,姑置之不论。要说明的是,荀子之所以仍被后世尊奉为大儒,因其有不可动摇的处事原则在。他不会因乱世而降低对仁义的追求。
这是道铁门槛,跨过这道门槛,就不再是儒者了。
李斯、韩非早年均受业于荀子。但他们认为,人应当顺应潮流,不必胶守原则,为了适应现实,不妨降低从政标准。他们不能忍受默默无闻,终于,轻轻地跨过了那道门槛,投秦始皇所好,扬名一时。因为这一点,他们便不再是儒者,而是法家。二位法家的横死,成了他们政治主张的最好注脚。
儒者不与浊世君主合作,自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师以来,即形成了这个传统。明乎此,秦始皇奉行法家,焚书坑儒,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