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性恶论,闻见知行走进先秦教育家,

发布时间:2024/1/7 17:54:23   点击数:

荀子的教学方法,闻见知行

我们都知道学习不能只靠死记硬背,灌输知识,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借鉴模仿也让我们可以迅速了解我们想要学习的知识。同样,我们也可以借鉴模仿他人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那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荀子的学习方法。荀子把学习分为四个步骤,它们分别是闻,见,知,行。

闻,见代表的是我们利用口,耳,鼻等多种感官去接触外界的信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刷视频,看电影,听音乐等方式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增加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只有接触了广博的知识和信息,我们才能进行独立思考。

如果只是把自己的视角局限在很小的视野,那我们很容易养成以偏概全的情况。如果一个人一直不接触外界的信息,他就会认为世界只是他所居住的环境。其实,每个人的观点会有自己身处环境的局限性,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交流,不断接触外界的各种信息。但是这种方式得来的知识往往只能让我们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理解,难以得出事物的真正本质。知的意思就我们要通过思考得出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从而将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

比方说我们的孩子之所以成绩不好是因为对学习没有动力,注意力总不集中,那这个时候的家长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引发孩子对学习兴趣。而不是总是从外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老出现是不是应该让孩子补课,让孩子去个好学校等想法。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也需要家长有耐心的一层层的剖析,是因为不喜欢老师,还是因为找不到目标。这些思考过程就是在探寻事物的本质规律。

行就是我们得来的知识最终还是需要实践来检验是否可行。荀子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有理有据,让人们受益匪浅。

荀子性恶论

他还提出性伪之分,认为人的天性,未受到教育的那一面就是恶,而伪就是代表人通过教育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发生的改变。荀子认为的恶是人生来就有恶端,恶的念头,他认为人生来不仅自私还会有很多恶欲,如果没有接受教育,不加以制止,就会激发人性里面最恶的那一面。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化性起伪的观点,这个观点阐述了教育对人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仅离不开先天环境,还离不开后天教育。他更看重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人不管贫富贵贱,智商高低,只要通过学习,都可以得到改造。

荀子的性恶论又带给我们什么启发?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欲,恶念,这些是我们作为人的本性。人们常说善念就在一念之间。有的人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自身修养抑制自己的恶念,让它只停留在脑海里面。而有的人却放纵自己,利用恶念去做一些伤害他人,伤害社会的事情。所以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随着环境的熏陶以及耳濡目染,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被欲望操控,激发自己的恶念。我想荀子的性恶论最值得让人深思的一点就是人性里面的善恶总是互相掺杂,主要看是善能压制住恶,还是恶能压制住善。所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都在引导我们积极向善。让我们可以压住自己心中的恶念,做一个善良的人。但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教育来压制自己心中的恶念。这些人的存在无疑会引起社会的混乱以及动荡。既然教育不能让他们改邪归正,那人们又该拿什么来约束他们?这就不得不说到荀子的两个徒弟,韩非,李斯。他们二人都认为只有法律才能压制恶人。如果说荀子的观点只停留在理论角度,那么他的两位徒弟就是引用观点,让它为现实所用。

如果说孟子的性善论代表道德约束,最大程度的发挥人性中的善。那么法律法律就是一条底线,它要遏制人们的恶念和行为。

怎么让孩子心存善念

首先要给予孩子一个友爱开明,相处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可以积极健康的成长。而不是把自己的工作压力和负面情绪宣泄在孩子身上。有些父母不仅对孩子破口大骂还对孩子拳脚相加。如果你长期以这种方式对待孩子,不仅会让他的心理扭曲,还会让孩子做出一些危害他人的事情。

家长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对小孩乱发脾气,要让小孩具有充足的安全感,而不是让孩子呆在一个充斥喧嚣和暴力的环境里。要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比如孩子将自己心爱的玩具主动分享给他人时,家长就可以对孩子提出表扬,告诉他分享也是一种快乐。当孩子欺负他人时,家长应该及时制止,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正。要让孩子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要让他明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恶如果不及时制止,时间久了就会变成大恶。

家长要狠抓小朋友的道德教育,要让他懂是非,明事理。家长还需要以身作则,带着孩子积极向善。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关爱弱势群体。可以趁着空闲时间,带着孩子去养老院看望老人,让孩子知道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是需要我们的帮助。在我们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帮助他人,积极乐观的看待生活。这些助人行为也会在小孩的心里种下善根。

荀子的教师观

荀子认为学生应该尊重老师,但他所认为的师生观并不是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他还强调人云亦云,主张学生要无条件的听从老师。他没有把学生放在教育活动的主体上,而是让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之所以如此强调尊师,也是因为性恶论的理论基础,当时的天下十分混乱,他希望用教育统一人们的思想,以此来达到国家的统一。所以他才会把教师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之所以让老师占据主导地位,还因为他对老师提出严格的要求。他认为老师的讲解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听懂。还认为老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见解。荀子的教师观也给我们现在的教师带来启发,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文化修养,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我们现代的教师观也不只局限于老师的权威性,而是需要教师和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老师不仅需要威严还需要民主。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还是和学生相互探讨,共同努力的人。

荀子带给我们的启迪

同时,荀子也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知识财富。他的劝学让我们耳熟能详,颇有感触。里面的很多名言警句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铭记于心。

比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它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半路放弃雕刻,那么哪怕是块腐朽的木头,它也不能被雕刻成功。如果你一直坚持,绝不放弃,就算是金石也能雕刻出美丽的图案。我们的成长,不也是在逐步雕刻自己吗?让自己变得勤奋,变得自律,变得内心强大。况且时间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可能一两年看不出人生差距,时间久了,人和人的差距会越拉越大,让人生畏。如果你每天只知道浑浑噩噩的度过生活,而你的舍友同学每天都在学习,看书,健身提高自己。

那么毕业后的你只能收获一身肥肉和徘徊在及格边缘的成绩表。还有的人虽然有奋发图强的决心,但是一两次的失败就会将一蹶不振,信心全无。半途而废的人比一开始就不努力的人还要可怕。因为你明明有机会可以实现你的梦想,改变你的人生,但你却轻而易举的放弃人生,放弃自己。如果上天给你难以承受的挫折,让你觉得痛苦不堪。不妨换个角度,把它看成上天的考验,只要你顺利通过,就能获得命运的奖赏。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起起伏伏,一路波折,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一个人要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与过失。抱怨他人,抱怨环境十分容易,但要是修正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错误那就是十分困难。因为很少有人愿意正视自己,认清自己的错误。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身陷低谷时,我们常常怨声连连,苦恼不已。而我们身处高峰时,又会沾沾自喜,迷失自我。但要想成长,想进步,我们就必须学会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86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