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明朝任奎学田记注译

发布时间:2024/8/14 13:54:30   点击数:

学田记

(明)任奎

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任奎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金乡县知县,亳州人,出身监生。我们现代人看了《儒林外史》严监生的故事,觉得监生不是一个多大的功名,大体类似于秀才,实则不然。监生实际上是个比举人还高的功名,明代监生分为四类:举监、贡监、荫监、例监。举监是指参加京师会试落选举人,复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者。贡监是以人才贡献入监之意。洪武初规定,凡天下府州县各学,每年贡举一名到国子监学习。至孝宗时期,又于各府州县常贡之外,每三、五年再行选贡一名,通过考试把学行兼优、年轻有为者选贡入国子监学习。荫监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的学生。例监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有事,财用不足,平民纳粟于官府后,特许其子弟入监学习者。任奎是哪一类监生,我们现在无从得知,但是从这篇文章看,任奎文采很好,应该是举监或者贡监一类的监生。在记载政绩卓著官员的《金乡县志卷之十七·宦绩》中,没有记载任奎的文字,大概是在职时间短还是其他原因,政绩不太突出,所以没有记载吧。但是这篇文章让我们知道了任奎,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对任奎产生了敬仰之情。看来薄薄一纸文章,却具有穿透历史的强大力量。李白、杜甫政治才能不高,但是却凭着光芒万丈的诗篇照耀中国人的灵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范仲淹、欧阳修固然官高位重,但是出色的文章却让他们比当时其他高官如韩琦、富弼更为人所熟知,更带有一种人格魅力和理想光辉。魏文帝曹丕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看了任奎这篇文章,我们说,信哉斯言!

本文传主杨守道是广东海阳人,出身监生,和任奎学历相等,到金乡县任职时间并不长,但是却在金乡县志上留下了美名。《金乡县志卷之十七·宦绩》记载:

杨守道,广东潮阳人。任教谕,温和谨饬,与士子处,由由然洽也。置学田三顷。卒于官,士民思之,祀名宦。

杨守道性情温和,工作严谨,和学生相处,融洽愉快,这些固然值得肯定,但是他捐其所有,置办学田,全力助学,让人感动。可惜的是,杨先生不久就突然去世了,让人倍感痛惜,更加感激先生的恩泽,更加敬仰先生的品格。

在这种情况下,任奎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对于杨守道先生的无比怀念和敬仰之情。任奎的这篇文章,对于宣传杨守道事迹、扩大杨守道影响,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好人好事是做出来的,但是没有有力的宣传,就不会流传广泛,广为人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难得的是,任奎的身份是县令,比身为教谕的杨守道高了几个级别,但是任奎没有丝毫的高傲,行文之中,对杨守道充满了尊敬之情。这里可以看出,任奎人格修养很高,对下属礼貌有加,傲慢全无,待人虚心诚恳,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欣赏

文章第一段开头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金乡县有学田,是杨先生首创的,这是杨先生的重要成就,也是杨先生对金乡教育的重大贡献。这件事放在文章开头写,表明任奎知县充分认识并且赞扬杨先生这一贡献的巨大价值。任知县接着介绍杨先生姓名字号,这是传记类文章的一般写法。敬斋是杨先生的号,任知县不称杨先生的名,合乎古人不直呼其名的礼貌习惯,也不称杨先生的字而是称杨先生的号,更显示出任知县谦恭有加的态度和尊重别人的良好素养。任知县在文中说杨先生是“广东海阳人”,有点不太确切,或者这是一个印刷错误。查广东省没有海阳这个地方,山东省有海阳县,江苏省如皋市过去也曾经叫过海阳,广东省只有潮阳市,没有海阳市,潮阳市下有海门区,历史上也就是这两个地名。结合杨守道先生事迹的记载看,“海阳”应该是“潮阳”的错印。

第二段写杨先生任金乡教谕后决心置办学田以振兴教育。杨先生先在家乡附近的海门县担任训导六年,颇有创建之功,升迁为金乡县教谕,从南方来到北方,看到金乡县学校荒芜破败,学生生活贫困,没有丝毫畏难情绪,而是慨然以振兴金乡县教育为己任,不推诿扯皮,不四处化缘,而是以一己之力,买一块土地,作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的持续不断的长久来源,的确精明强干,宅心仁厚。杨先生做这件事要达到三个目的,“为诸生立经久之规,且以补王制之不足,而宣礼教之未广者”,可以说立足长远,立意高远,显示了他不同寻常的眼光和水平。要做这件事并不容易,学子问杨先生有没有足够的钱财,杨先生坚定地回答:“我喜好做仁义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学子都为之感动,称赞杨先生是孔子孟子后一千五百年来真正坚持孔孟仁义至上原则的第一人。这个评价非常高,但学子们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之言,因为杨先生的作为也高出常人非常高。任知县记述学子的这些话,表明任知县也是认可这种高度评价的。

第三段写杨先生捐资购置学田的情况。杨先生“遂捐其所有”,可谓是“裸捐”,可以说比某些叫喊“裸捐”的人做得真诚彻底。“置为学田三顷六十亩”,三百六十亩,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一个中等地主大概也就拥有这些土地吧。你可以少买一些土地,给自己留一点钱财啊,但是杨先生比我们境界要高出很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正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地方,这也正是杨先生让人佩服感动的地方。杨先生把学田归属于学校,把学田的所有收入交给学校,用于学校建设和学生生活。因此学校面貌大为改善,开学有宴会,这大概是古代的开学典礼开学仪式吧,学校教室增加了,亭台等校园景观设施增加了,学子生活困难时都进行帮助。学校的精神面貌应该是焕然一新,学生的学习风气应该是非常浓厚,“古礼渐复,而国制亦稍补矣”,杨先生的三个目标完全实现了。

第四段写杨先生突然去世。天不佑英才,过了没有多长时间,杨先生突然去世,这给大家造成了无比的悲痛。悲痛失望之余,大家想到自己正在享受杨先生给予的恩泽,不能忘记先生,共同决定立碑立传纪念先生。

第五段是任知县的一番话。这番话看似多余,不是记载传主杨先生的言行等事迹,好像可有可无,有点拼凑字数之嫌,实则是文章的点题之笔,揭示本文的主题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任县令说,记载杨先生购置学田这件事,不是显示杨先生带给大家的好处,而是显示杨先生的仁义。大家不解地问:“什么仁义呢?”大家的这一问,越发表明任知县这一番话不可缺少。任知县说,我们要记住杨先生三个方面的仁义,不偏爱自己的仁义,惠泽学子的仁义,恩泽后世的仁义。这三个仁义,如果不是杨知县特别说明,恐怕大家不会理解得这么深刻全面。任知县又针对学田的受益者——学子郑重强调,金乡的学子将来学业有成,为王事奔走于国家的各个地方,能够在天下人后世人那里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都是拜杨先生的仁义所赐,一定不能忘记这一点。任知县最后严肃警告学子,如果只是窃取杨先生带来的好处而忘记杨先生的仁义,舍本逐末,与人争斗,夺人钱财,祸害百姓,因得失而积怨,都是先生的敌人。这番话说得很重,任知县说话的目的就在于要学子学习杨先生大仁大义的榜样,要成为一个仁义之士,而不是和杨先生背道而驰,成为一个不仁不义的人,那样就是一个恩将仇报的“白眼狼”。这一段,任知县将杨先生置办学田的高尚目的和重大价值说得清清楚楚,对学子有勉励,有劝诫,言之谆谆,语重心长。任知县既是杨守道先生的知音,也是学子们的可信赖的师长,在立德树人方面,给学子们指明了方向。任知县谦逊地表示自己这段话是趁便写在这里的,“因并及之”,希望大家不要因为任知县的谦虚,而低估了这段话的重要价值。在这一段的最后,任知县补充交代,按照惯例,在名宦祠增加杨先生的名字,按时祭祀杨先生,以此来记住杨先生的仁义。

文章不算太长,记叙简明清楚,议论有条有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是一篇值得我们揣摩学习的好文章。

原文

金乡学旧无田,有之,自敬斋先生始。先生姓杨,名守道,字希中,广东海阳人,敬斋其号也。

嘉靖辛丑岁1,以俊士2司海门训3,越六年,迁典金乡教4。见学制5荒圮6,诸生7贫乏,慨然8有兴作9意,乃曰:“余在海门,颇有建置10尔11。金乡有学田矣乎12?”诸生曰:“未也。”先生喟然13叹曰:“盛世有遗典14矣,吾其15买田一方16,为诸生立经久之规,且以补王制之不足,而宣17礼教之未广者。”诸生熙然18曰:“先生有余赀19乎?”曰:“吾好义而不计利者也。”诸生曰:“士闻诸仲尼曰‘君子义以为尚’20,孟轲氏曰‘亦有仁义而已矣’21,迄今千五百年,未闻此论,而今复闻之,诚圣贤之教也。”

先生遂捐其所有,置为学田三顷六十亩,乃于田之所获者,藏之于学,施之于诸生。于是,开学有宴,斋号有增,亭台有建,婚丧有助,困急有恤,贫乏有周,古礼渐复,而国制亦稍补矣。

居22无几,天不慭遗23,先生不禄24。士民失望,而被其德泽25,不忍忘也,相与26伐石27以志28之。

余曰:“记田者非以利示人也,记其义也。”曰:“何义也?”曰:“记其先生不私己之义也,记惠诸生之义也,记其泽后世之义也。金乡诸生将来有事于四方,行其道于天下后世者,皆先生之义也。可弗记乎?若夫徒窃其利而忘夫29义,趋其末而忘其本,开争斗之门,起劫夺30之教,酿侵渔31之祸,积得失之怨者,皆先生之贼32也。”因并及之。仍附其名于名宦祠33,以识34先生之义云尔35。

注释:

1嘉靖辛丑岁:明朝世宗皇帝年号,嘉靖辛丑年是嘉靖二十年,年。

2俊士:这个词语意思比较复杂。1、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郑玄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孔颖达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2、唐代为科举的功名之一,类似于进士而稍差一点,《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3、才智杰出的人,《荀子·大略》:“天下国有俊士,世有贤人。”《汉书·蒯通传》:“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

4、在明朝指监生。监生,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清代可以用捐纳的办法取得这种称号。明代监生分为四类:举监、贡监、荫监、例监。举监是指参加京师会试落选举人,复由翰林院择优送入国子监学习者。贡监是以人才贡献入监之意。洪武初规定,凡天下府州县各学,每年贡举一名到国子监学习。后来名额略有变更,但因贡举学生的标准徒具虚名,致使仅以食廪膳年久者为先,往往是一些年长而无学识的人入监学习,所以监生成绩差劣。至孝宗时期,又于各府州县常贡之外,每三、五年再行选贡一名,通过考试把学行兼优、年轻有为者选贡入国子监学习。荫监是指三品官以上子弟或勋戚子弟入监读书的学生。例监是指因监生缺额或因国家有事,财用不足,平民纳粟于官府后,特许其子弟入监学习者,故又称民生。至清代,国子监的学生分称监生和贡生。监生有四类: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贡生有六类: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乾隆以前对监生加以严格考试,后来仅存虚名,一般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举而欲入仕做官者,都必须先行纳捐取得监生出身,但不一定就在监读书。

3司海门训:担任海门县的训导。司,掌管,主管;训,训导,学官名。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明史·职官志四》:“儒学:府,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教谕一人,训导二人。教授、学正、教谕,掌教诲所属生员,训导佐之。”《清史稿·职官志三》:“儒学:府教授、训导,州学正、训导,县教谕、训导,俱各一人。”

4典金乡教:担任金乡县的教谕。典,主管,主持;教,教谕,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比训导高一级。

5学制:这个词现在主要指在学校学习时间的长短,在本文中主要指学校设施方面。学,学校;制,规模,样子,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6荒圮:荒废,破败。

7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

8慨然:感慨,情绪激动。

9兴作:兴起,兴建,这里指敬斋先生要振兴学校。

10建置:建立,设置;建造;兴建。宋·范仲淹《代胡侍郎奏表》:“前知州李诏在任日,重修宣圣庙,建置学舍数十厦。”设施。明·唐顺之《提督军务兼巡抚谢表》:“事体一同所职,而建置各有攸司。”

11尔:语气词,表示陈述,此处可译作“啊”。

12矣乎:语气词连用,“矣”表示已然或将然,“乎”表示疑问或感叹,可译为“了吗”、“了吧”等。

13喟然:形容感慨、叹气的样子。《论语·子罕篇第九》: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4遗典:遗漏或者缺失的典章制度。

15其:语气词,表示祈使语气,要,一定。

16方:量词,块。

17宣:宣扬,宣传。

18熙然:和乐的样子;熙,和乐,高兴;然,···的样子。

19赀:通假字,通“资”,钱财。

20君子义以为尚:语出《论语·阳货篇第十七》“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3)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21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22居:过了。

23慭遗:亦作“慗遗”,“愿意留下”的意思。《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愸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愸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史记·孔子世家》作“愸遗”。后以“愸遗”或“天不愸遗”作为哀悼老臣之辞。宋·秦观《曾子固哀词》:“天不憖遗一老兮,固缙绅之所伤。”

24不禄:死亡的委婉说法,《礼记·曲礼》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5被其德泽:享受他的恩惠;被,遇到,遭到,享受;德、泽均为恩惠、恩泽之意。

26相与:副词,一起。

27伐石:开采石头,这里指购买石头制作石碑。

28志:纪念

29夫:这个字大概印错了,从上下文“若夫徒窃其利而忘夫义,趋其末而忘其本”看,“夫”应该是“其”字,才句式整齐,对举合理。

30劫夺:抢夺,掠夺。

31侵渔:侵夺,从中侵吞牟利。《汉书·宣帝纪》:“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禄薄,欲其毋侵渔百姓,难矣。”

32贼:仇敌,敌人。

33名宦祠:当时金乡县纪念在本县做官品德政绩突出的官员而设立的祠堂。

34识:通假字,通“志”,记住。

35云尔:语气助词,相当于“如此而已”,不过翻译分两种情况,一是往小处说,表轻视的语气,译作“罢了”;一种往大处说,表重视的语气,译作“啊”。《论语·述而篇第七》: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诗云尔。”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何以师云尔哉。”。

译文:

金乡的县学过去没有学田,有学田是从敬斋先生开始的。先生姓杨,名守道,字希中,是广东海阳人,敬斋是他的号。

嘉靖辛丑年,杨先生以监生的身份担任海门县司训。过了六年,升迁为主管金乡教育的教谕,他看见学校荒芜破败,学生生活贫穷,情绪激动,有振兴学校的打算,就说:“我在海门县,兴建创办过很多教学设施。金乡的县学有学田吗?”众位学生都说:“没有。”先生很感叹地说:“盛世也有缺失的典章制度啊,我一定要买一块田地,为学子确立下持续长久的规划打算,并且以此来补充完善有缺失的国家制度,宣扬没有得到推广的文化礼教。”众多学子高兴地说:“先生有富余的钱财吗?”先生说:“我是喜好道义不计较钱财的人。”学子们说:“读书人听仲尼说过‘君子以仁义为最高尚的品德’听孟子说过‘君子只要仁义就够了’,至今一千五百年过去了,再没有听到这类言论,现在我们又听到了,这确实是圣贤的指示啊。”

先生于是捐献他所有财产,置办学田三顷六十亩,把田地里所收获的东西,收藏到县学里,用在众位学子身上。因此学校开学时有了开学宴会,学校校舍有了增加,亭台有了新的修建,学子遇到婚事丧事有了帮助,困难危急时有了救济,贫穷困乏时有了接济,古代淳朴的礼节风气渐渐恢复,而且国家制度也得到一些补充完善。

过了没有多长时间,上天不愿意留下先生,先生不幸去世。读书人百姓都很失望,大家承受了先生的恩德福泽,不忍心忘记先生,一起购石作碑来记念他。

我说:“记述学田这件事不是把它带来的利益展示给人们,而是记述先生的仁义。”大家问:“什么仁义呢?”我回答说:“记述先生不利已的仁义,记述他惠泽学子的仁义,记述他泽被后世的仁义。金乡众学子将来在天下四方为天子做事,能够在天下以及后世的人那里施行自己的仁义之道,都是先生的仁义造就的结果,先生的仁义怎么能不记下来呢?如果只是窃取先生给予的利益而忘记先生的仁义,追逐那细枝末节却忘却根本的东西,开启争斗的大门,制作抢夺百姓的法令,酿成侵夺百姓的灾祸,积聚因得失而造成的怨恨,那些人都是先生的贼人。”因此一并把这些话也记下来。沿袭过去的规矩把先生的名字加在在名宦祠中,做成牌位祭祀先生,用来记住先生的仁义之举。

人划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oqicar.com/xzzz/1692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