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荀子 >> 荀子作者 >> 道德经第34章不自为大,故成其大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道泛:自然法力无边。道,这里指自然力。泛,广泛。弗名有:非直接的参与方式。名有,具体有形的方式。恒无欲:一定的环境影响力。无欲,指环境要求。
大“道”像泛滥的河水一样广泛流溢、无所不及,万物依靠它生存,而它对万物却从不干涉,化育万物却不自以为有功。(它)养育了万物却不自以为主宰,总是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是很渺小了;万物归附于它而它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算得上是伟大。正由于它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伟大。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道”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道’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道”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
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道”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万物之运作,赏自然之风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观。大道不以大自居,却以小所示,因为终不自为大,所以才能成其大。大道大,却把名归于小,其实大道是大名。众生发觉了这真实的一面,才更加佩服大道之大。万物都有灵性,灵性达到一定程度就是生命。最大的生命体就是大道,大道的本命就是自然。而人把自己的本命称为“灵魂”或“魂魄”。何谓“灵魂”?“灵魂”灵在哪里?如果“灵魂”灵,那么谁愿意来到世上受罪?来到世上一定是享受大富大贵。既然命不由己做主,那么“灵魂”一点也不灵。既然“灵魂”不灵,那么人还有没有灵魂?人来于道,道的本命就是自然,所以人的生命去向当然由自然决定,绝不会以个人主观意志所决定,更不会以“神”的意志所决定。人与自然共为一体,自然中有四大,当人本命复归于道,则人居首位。
(1)宰相的典范子产
子产在公元前年被郑简公立为卿,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子产没有著述传世,他的言行事迹,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等书籍。
子产的治国功绩主要体现在法律上,他做了两项重要的工作,一是公布成文法;二是提出“宽猛相济”的策略。
前年,子产把自己所制定的成文法铸在鼎器上,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成文法是子产根据法定程序制定发布的具体系统的法律文件。
子产在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成文法,让普通百姓也能了解到法律的具体条款,这实际上就否定了法律的神秘性,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宽猛相济”是子产提出的法律实施策略。“宽”强调道德教化和怀柔;“猛”强调严刑峻法和暴力镇压。
后来,儒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宽”的思想,法家主要继承和发展了“猛”的思想。由此可见其影响。子产的宽政在郑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当时,郑国人到乡校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对于这种情况,郑国大夫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
但子产说:“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所以不同意毁掉它。”
子产主张借助乡校让老百姓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地议论统治者。当时郑国大夫对子产的见解很是佩服。就连同时代的孔子知道了子产的这番话,也佩服子产的气魄和胸襟。
子产也注重“猛”的一面。他曾经对子太叔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严厉更有效的了。
比如火势猛烈,人们望见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性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玩弄,所以死于水的人就很多,因此宽厚的政策,实施的难度要大。
子太叔开始时不忍采用严厉的政策,结果郑国出现了很多盗寇。他后悔没听子产的话,于是改变策略,盗贼活动才得以平息。
据说,子产病故后,因他一贯廉洁奉公,家中没有积蓄为他办丧事,他的儿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郑西南陉山顶上埋葬他的尸体。
消息传到郑国的臣民耳中,大家纷纷捐献珠宝玉器,帮助他的家人办理丧事。子产的儿子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献的大量财物,抛到子产封邑的这条河水中,悼念这位值得敬仰的人。
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放射出绚丽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澜,从此这条河被称为“金水河”,这就是现在郑州市的金水河。
(2)千古一相李斯
李斯年轻时曾在楚国做过郡掌管文书的小吏,后来离开楚国,到当时学术气氛最浓的齐国投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由于他读书认真,钻研精神很强,学业优良,成绩突出,所以很得老师荀子的赏识。
李斯学成之后,先投在秦国吕不韦的门下做舍人,后来为秦王政所赏识,提拔他做长史。
李斯为秦王政出谋划策,建议秦王政派人持金玉珍宝出使各国,以便游说、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达到各个击破,逐一吞并的目的。秦王政采纳并实施了了李斯的策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于是,秦王政重用李斯,提拔他为客卿。
正当李斯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积极为秦消灭六国,统一天下,出谋献策,施展才华之际,六国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并不示弱,他们纷纷给自己的国王献计献策,或以武力对抗,或派出间谍到秦国,采取各种方法削弱秦的力量。
剩余68%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